公开信息

作文真的很难教吗 ——我们班“跟着名家学作文”的启示

 

作文真的很难教吗

——我们班“跟着名家学作文”的启示

刘发建

一、  作文教学难在哪儿

作文教学不外乎写作素材、章法技巧、谋篇布局、思想情感、语言文字。这五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难教?

写作素材,应该不难解决。可以现场“造米”,搞一次活动,做一个游戏,春游,秋游,都可以。实在不行,写同学,写老师,写父母,写自己。然而这些素材人人有,学生还是不会写。

其实,缺乏素材是一种假象。活着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都不会缺乏写作素材。放看孩子原本就有的活生生的素材不用,一天到晚陪孩子“造米”,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何况为了写作而开展活动,这样“别有用心”,孩子往往不感兴趣。

章法技巧,的确有点难。过渡段呀,呼应呀,环境描写呀铺垫衬托呀,等等,教师花了很大力气,孩子还是写成流水账,甚至是浑水账。当下流行的“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力气就花在章法技巧上。其实,没必要这样复杂。要让学生有点章法技巧,拿几篇经典范文让他们读读,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借鉴模仿一下即可。章法技巧是有形的东西,孩子天生具有这种模仿能力。当然,谋篇布局要出新意,难度很大,但那是文学创作班的活儿,不是作文启蒙教学的任务。

思想情感,没有什么比这更容易教的了。读一篇文章,就能把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只要选择的文本思想感情真实而正确,就容易触动孩子的心灵。孩子不缺思想,不缺情感,缺的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最难教的,莫过于语言文字。教师在阅读课上品词赏旬,恨不得把每个句子都掰开了,揉碎了,这里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个字,好在哪里,不厌其烦,这不是在教语言文字吗?然而学生知道了妙处好处,就能写出生动的文字来?

二、 文字也能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每个学生都会有见闻,有体验,有想法,但怎么才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呢?

先来看一篇学生作文——大路和小路

一、  离乡

现在,他踏上了这条路。黄色的,干干的土地,路的两旁杂草丛生。他出生在这里,这片山沟是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他憎恨这个地方。他,要走出去。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他,不属于它。

他是穷苦人家出生,但他才华出众,在山区小学念了几年书,他的各门课都卓越无比。所以,他不甘心。他不认输。现在,就是他开启命运的时刻。他背上他用布打好的包裹,里面仅装了几件衣物,走了。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坎坷不平的路。

二、  流浪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他睁开迷顿的眼睛,看了看四周。

他呆住了。

曾经,他在梦中一遍遍地幻想着那繁华城市的景象,但真来到这儿,他还是被这里的繁华吓到了。七彩炫目的灯光跳跃着,闪烁着,刺伤着他的眼球。车流来往不息,行驶在那宽阔大道上,街上的人们身上穿着各种华贵的服装。他兴奋了,他觉得他生来属于这儿。

三、机会

四、一鸣惊人

五、那个散发着橙香的女孩

六、三年后七、最后一颗星星

八、轮回

命运是一场轮回,我们谁都无法逃出这场轮回。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玩物。少年看着自己挚爱的人,听到了医生对她家人说的话:“没希望了。是车祸。”

他跑出去。

这是一个雨夜,没有星星。他走在闪着霓虹的大道上,想着三年前的自己,刚来到这儿的自己。也许,白天鹅也有自己的悲哀吧。

现在,他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儿,逃离的念头在心间慢慢地茁壮起来。

他走了。谁也不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

他回到了农村,偏僻的地方,让他觉得简单、轻松。他重回了那条小道,干而黄的小道,两旁仅有杂草。但与城市修剪过的整齐枝条而言,它更朴实,更纯粹,不是吗?

他望着这条小道,正如三年前望着那霓虹灯闪烁的大道一样。

2014年“新少年现场作文大赛”,著名作家麦家现场命题《路》。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同一个考场,同一个题目。我的学生王骢儿用两个小时完成了这篇三千三百多字的作文,获得小学组唯一的一等奖。 王骢儿朴素、精炼的文字功力征服了评委。

王骢儿这样的文字功力由何而来呢?

来自经典阅读。她喜欢读鲁迅萧红琦君、林海音。

三、“名家经典阅读周”

下面是我的学生应曦文的一篇日记——

10月10日星期二晴

中午读报过后,刘老师分享了几篇日记,我认为写得都很好。而王瑞圻,又一次得到了最高分——8+5。

王瑞圻的日记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批判。仔细想来,老师们对作文总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字数要达到几百字啦,语言要优美啦,等等。于是我们就开始凑字数,就写空话、套话、废话。文字不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就像一具尸体,没有灵魂。如果读者感受不到作者内心的共鸣,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以前的作文都是这样写的,直到刘老师来了。

刘老师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少给我们提要求,只有一点是全班都要遵守的必须有真情实感。

刘老师教过我们怎样写作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只是带我们读了一本又一本好书,领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名家经典阅读周。要是非得说教了什么,那就是教了我们一个好习惯——每天坚持朗读。

没错,我作文教学的奥秘,就是每天坚持朗读。朗读就是吃书,就是吃文字。文字的意思,可以通过耳目进人我们的生命。但是文字的本体,必须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读得少;能说会道,却不会动笔。

我们的孩子主要得益于“名家经典阅读周”:一周七天时间,每天坚持朗读同一个作家的经典作品,一周读十几篇,甚至几十篇作品;之后还有个“经典引路,同题作文跟着名家学写作”,周末孩子们回家,以自己喜欢的名家作品为范文,写一篇作文。

三、  吃文字

名家经典阅读周”,每周七天持续朗读,核心就是“吃文字”。读着读着,读得多了,也就内化了。

读七天鲁迅,孩子写出的文字就带有鲁迅的味道;读七天萧红,孩子写出的文字就有萧红的味道;读七天老舍,就会有老舍的味道;读七天琦君,就会有琦君的味道。文字的进人、融化,靠的是一定时间的持续朗读吸纳、内化。

如果今天读老舍,明天读主子恺,后天读鲁迅,大后天读朱自清,哪怕每天读的都是世界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力的提升和帮助也不大。这就好比练书法,今天颜真卿,明天柳公权,后天欧阳修,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好。

我们读完老舍的《猫》和《母鸡》,引人《小学生老舍读本》,开展“老舍阅读周”,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舍学写作。写作能力强的容易受名家文字熏陶,写作能力较弱的也同样受益。

小狄是全年级唯一一个期中检测作文扣15分的孩子。他周日晚上给我打电话,说作文写不出。我说,你把老舍的《母亲》找出来,读上两遍然后就写你的母亲。下面就是他的作文——

我的母亲,四十出头,高高大大的身材,做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什么事都得唠叨两句。特别是我的学习,母亲是无事不管,而且非常严格。她对我的生活又是处处关心,样样不放心。

母亲非常辛苦。母亲是做床上用品生意的,自己艰难地开了一个店,是老板又是员工。为了使顾客满意,多做业务,母亲每天要翻很多很多的布,手始终是微肿的。顾客有时会提出一些古怪的要求,母亲总是丝毫不马虎,尽力让顾客满意。为了增加收入,只要是关于布匹之类的事,母亲都会关注。有时候为了研究一种布艺的做法,母亲会在电灯下裁剪到半夜。

母亲没有休息天,连吃饭也无法按时。每天中午忙得只能吃一个饼或一个馒头,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来吃晚饭。看着母亲饿得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里很疼。不好好学习,还要惹母亲生气,实在是对不起母亲啊!

虽然这篇习作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但小狄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特别触动人心。他的文字是自然流淌出来,不是挤牙膏挤出来的。这样朴素的文字,来源于老舍。特别是“微肿”“我心里很疼”“在电灯底下裁剪到半夜”这些朴素而典雅的文字,都来自于老舍的《母亲》。

名家经典阅读周”对所有学生都是立体式地浸泡思想情感.篇章结构、技巧修辞,特别是语言文字,让孩子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 文字在了,一切都在

在我手上,“名家经典阅读周”已经实施五年,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前后三届学生,一届优于一届。学生都养成了目日朗读的习惯,每天的常规语文作业就是朗读一段自已喜欢的文字,录音,上传群里一同分享。天天朗读名家经典,也促使我对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

1.写作,一定是内容在先,形式在后。过去作文教学总是让孩子模仿名家技法。内容上没有引起共鸣,单纯模仿技法,成了邯郸学步,孩子们苦不堪言。写作是“情动而辞发”,学生读了名家作品,引发了共鸣,内心自然会产生“我也有这样的故事,也要写一写”的冲动。持续阅读一周,学生语言储备丰富了,情动了,辞发也就顺理成章。

2.写作,是心灵的事业。过去总是怕孩子没有内容可写,于是带他们做游戏,搞活动,花很多时间,效果很有限;带他们去观察,看也看了,摸也摸了,闻也闻了,文章仍然写不出来。写作不是耳目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没有触动心灵,就不会从笔尖流淌出动人的文字。经典阅读能唤醒孩子麻木的心灵,让孩子对身边-切平凡事物都有感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字也就容易写出来了。

3.写作,一定是从模仿起步的。小学生写作需要经典范文引导。跟着名家学写作,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当然,不是让全班同学模仿同一篇经典。孩子们阅读名家经典周之后,接触了数十篇名家作品,每个孩子喜欢的作品不可能完全一样。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作范文写作,这就是“经典引路,,同题作文,跟着名家学写作”。

4.写作,定是完整地表达。我过去总在阅读课上让孩子模仿写一段话,“有的……有的……有的……”“‘总一分一总’结构”等。这种碎片式的模仿写作,看似立竿见影,实际上很难提升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现在,我则这样要求:文章可长可短,不规定字数,但意思必须完整。到了考试,就提醒学生不要写得太长。文字的多少,除了内容的因素外,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成长息息相关,不能拔苗助长。

5.写作,技法最好是无痕地进人、有型地出来。写作当然要有技法,阅读教学也会适当提醒学生关注表达方法,但不会让孩子明白技法后立即照猫画虎。一个作家的写作特点,不能单从某一篇文章来看;阅读了多篇,学生自然能发现。譬如鲁迅的冷幽默,萧红的俏皮,林海音的细腻心理描写,孩子们的自主发现,有利于内化为他们的语言风格。

所谓“有型地出来”,就是孩子的习作出来了,可以从中看到他技巧章法的来源。这时候对他点评鼓励,孩子就有感受:哇!我也能写出和名家一样的作品!

6.小学写作,要多读少写。小学作文是起步作文,孩子语言储备和生活经历都还很贫乏,多写不科学,对写作能力偏弱的孩子更不合适。

六、功夫在诗外

我的使命,不是拼命教孩子写作,而是努力带孩子读名家经典,让孩子拜鲁迅、老舍、朱自清等名家为师,给孩子最好的榜样。相信经典,相信名家,相信朗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写好作文的潜能。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的孩子们则说:“熟读经典七八天,我也能写数千言。”

我平时基本不上作文指导课。大作文,每个学期一般2-3次,最多不超过4次。但“名家经典阅读周”坚持搞,跟着名家写作文,写一次就上一个台阶。

孩子跟我学两年,每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发表了处女作。像王骢儿这样获奖的孩子年年都有。

阅读是山巅的天池,写作是山脚的泉眼。”山巅无天池,山脚哪来清泉?大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写作文,道理也-一样。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