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能力 评改激趣——小议小学作文教学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要注重从学生作文的修改上下工夫, 在评改中注意呵护学生作文中的童真, 着重抓住中、差生的“改”和优秀生的“评”进行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小学阶段打好作文基础, 对以后学习语文乃至其它学科都会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 作文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学得头疼, 老师教得无奈的一块禁区。面对格子, 学生绞尽脑汁, 就是无法写出个所以然, 老师千方百计也无法教出个百尺竿头。难道在现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无奇不有的社会里, 我们所能和所需要表达的反而会变得那么匮乏?作文教学真的那么难吗?其实不然!作文之所以难, 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忽略了作文教学的修改与评讲。对此, 我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指导学生修改, 激发写作兴趣
打草稿、修改、誊抄是作文最基本的三个步骤。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俗话说:“作文是写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说, 一篇作文成功与否, 修改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写不好作文往往是忽略了修改这一步骤。
上作文课时, 我强调学生必须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作文也要从易到难, 开始只要求学生改正错别字, 修改病句。学生听后便大叫:“老师, 我不知道怎么修改。”
我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进行指导:“错别字, 你们可以看得出来吧?”
“应该可以。”“那我们来试一试。”出示带有错别字的段落, 让学生进行修改。
“记得那一天, 天因沉沉的, 我再校园里玩, 听到玲声猛地响起来, 声音响亮有力。我连绷带跳地回到教室,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美术老师。只见他走近教室, 站在讲台前, 先扫示了一下全班, 顿时四周安静极了。”
学生一下子就把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此时, 我们应对他们作出阶段性的肯定评价。这时, 学生会说:“但是病句很难看得出来, 怎么修改。”“修改病句, 就像我们平时做句子练习中的修改病句练习一样, 可以一边朗读, 一边修改, 通过语感来帮助你发现语句的毛病。”叶圣陶先生认为, 修改文章必须用说、念改法, 在他看来, 因为“文章不光是用眼睛看看就算, 需要放到嘴上去说, 用耳朵听的场合太多, ……‘上口’是就说的方面说, ‘入耳’是就听的方面说, 其实是一回事”。
二、呵护学生作文中的童真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 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 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 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作者主题的真实反映, 是其认知、理解、情感、语言、思想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 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横加指责, 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 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 从而抑制其写作兴趣与个性发展。日常教学中, 那种因改得过多、过细而遭到学生不满的现象比比皆是。难怪学生中会传出这样的呼吁:“老师, 请您笔下留情, 给我点面子吧!”对此, 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作文讲评、修改中, 我们应去维护和发挥孩子们作文中那天真无邪的童真, 不能扼杀孩子的童真。
三、教师评改, 激发兴趣
1. 着重中、差生的“改”
研究差生作文差的原因, 不难发现他们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而且这种不足非一日形成, 久而久之, 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情绪。
对待中、差生作文, 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问题, 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要批改2—3次。刚开始的时候批改面较大, 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爱,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 不歧视, 有耐性, 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 给予鼓励。二是严, 逐词逐句地批, 从不马虎。改后的作文可以写上几句鼓励的话“祝贺你进步了。”“你进步了, 继续努力”等, 寥寥几句简单而又充满爱的话, 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 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 以此激发中、差生的作文兴趣。通过耐心的教学, 有位学生对我说:“老师, 现在我慢慢开始喜欢写作文了, 因为作文可以把我想说的话写得很美。”他们从“怕写”到“要写”、“乐写”。
2. 着重优秀生的“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作文评改上, 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 有所区别, 侧重对待。除了注重中差生的“改”, 我还注重优秀生的“评”。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需要锦上添花, 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 给予指导。
选评优秀生的作文, 我把它视为“突破口”, 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 我每次教一个新班, 都从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 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 不讲缺点,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 作文态度都较以前认真, 希望自己的作文再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 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 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 我还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园地, 开展现场作文赛, 读书评报, 写日记, 给报刊投稿等。这样一来, 我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写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中、差层生。我还把写作文的要决编成易记的三字歌:“主题新, 选材好, 感情真, 段落清, 语句通, 用词好, 无语病。”这样, 学生写作文都有所依傍, 简便实用。
综上所述, 只是我从事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深深认识到: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但是教师只要在作文教学中不忽略修改与评讲, 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编委会编, 2001年第4期。
[2]江平, 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 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第258页。
本文选自《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第88页
看图写话的阶梯训练
郭金波
看图说话是低年级学生写话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长期低年级写话教学实践中。我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阶梯训练。
第一阶梯:增肥句子
写好句子是写好写话的前提。把一个瘦瘦的句子变得胖胖的,这是每个学生都会感到欣喜的事。如“天空中有一个太阳”,最后完全可以逐渐增肥变成“蓝蓝的天空中有一个红红的太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一年级下学期正式接触句子时,我就有计划地进行训练。除了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还要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由浅人深地指导学生进行“句子增肥”。为增强学生的信心,先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力量,领会“句子增肥”的乐趣,在一定量的积累后,再进行以个人为单位的比赛。长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渐渐地能把只有主谓结构的干枯的句子变得丰润起来,学得津津有味。
第二阶梯:分解看图
看图写话,首先得看懂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图中都有什么?谁在干什么?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这就得进行以观察为重点的练习。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经常看有意思的图画,给学生们展示不同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看看图上有什么,他们又在干什么?说说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们都能抓住中心话题。由于目标低,学生都能做到,在赞扬的激励下,大大增加了说的兴趣。
会说的不一定会写,如何激发学生写的热情?应指导学生写的方法。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引导有序表达,除了引导把握常规的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的写作顺序外,应培养学生分解画面的能力,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逐一呈现。譬如,一幅三个小朋友在山前放风筝的画,指导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一次聚焦,首先锁定景物“山”,让学生仅对“山”进行想象:山上的树是什么样的,花草又是什么样的?山中可能还会有什么?这都是可以描绘的素材。接着,再聚焦“太阳”,对天空进行较为简单的描述。最后,聚焦“三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做的事,特写他们的表情,通过表情探讨他们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抓住了写作脉络,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就会井井有条,而且会把印象深刻的那部分写充实。
第三阶梯:丰富想象
图画是静止不动的,是某一情景的瞬间定格。但写话表达的内容应是发展的,是某一情景的过程性描述。这就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瞬间定格的画面延展为一个时间延续的过程。不过想象也应是合理的,得以画面中心人物的行为作为重点。确定中心人物在做什么?联想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又可能是什么?按照这样的脉络把过程的枝叶添满。在这个过程塑造的空间里,学生的言语思维得以充分的实践,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想象用文字表达出来,说自已想说的话。
叙述某一件事,还需要写清时间,地点。时间的描述方式多样,不是单纯的类似“星期日的上午,天气很好”这几个字。而要想象出这一天的天气状况,联系实际生活的景色,把图画上没有画出的,但可能出现的景物勾勒出来。可以边想象边写成,“这是一个星期日的上午,难得的艳阳天,风儿轻轻吹着我们,云在蓝蓝的天上看着我们。”但这种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所以平日里,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是写话的基础。
第四阶梯:描画生活
学生只有细心地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大量写话素材。任何想象都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生活是画,只不过是活动的画卷。写生活也是看图写话。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
例如,开展一次“画鼻子”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引导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惹得你笑声不断?这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大家看到了,又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就这样把学生们记忆犹新的动作用头脑的放大镜不断放大,清晰地展现出一幅细节的画面。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如跳绳、讲故事比赛、下课玩耍的场景,甚至值日生扫地、擦黑板都可以形成影像资料,让学生透过影像去回忆当时的情景。生活的景象都是写话的绝好素材,利用好这些鲜活的素材,指导学生大胆写话。从几句到一段,甚至两三段,直至成篇,为以后的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所述的阶梯训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话的能力。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面司社5第二实验小学)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