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从“教”之术到“育”之道

 

从“教”之术到“育”之道

刘晓华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者,也是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而生,因而问。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教师只有从之术走向之道,才能趋近教育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起于的畅快
     2004年初为人师,我头脑中只有这一个字:如何教,可以标新立异;如何教,可以凸显我的优秀。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是新教师汇报课,我既紧张又期待。如何能让领导看到我的教学能力、让同行感到耳目一新,是我一心想要达到的目的。为此我选择了有难度的《红楼梦》导读课。《红楼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怎样下这个大部头是个问题,但当时我想的是没问题,我对《红楼梦》有研究呀!于是我花费一周的时间制作了红楼梦网站,精心挑选每一张图片,编辑每一段文字。我还下载了1983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视频片段一宝、黛、钗初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力求整堂课具有音画的美感。一切准备就绪,我又试讲了多遍,
  
确保无论是网页的分享,还是视频的播放都能够流畅;每一个问题都经过打磨,学生的回答也都经过设计,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更是熟稔于心。汇报课上,我尽情地展示着我的音画成果,展现我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学生极力配合,课上得流畅完美。这样的畅快让我得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而得意。
  
这节从教之初众目睽睽之下的独角戏表演课,达到了我最初的目的,因为当时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评价是教师教学素质好,可堪造就,甚至之后有老师还模仿我的教学设计。反思这节课,当时我只站在教师主导的立场去策划教学活动,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学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只有,没有。而充斥着声光电的课堂,看似新颖热闹,却背离教学目标千万里。这节导读课,我既没有导读、导疑,更没有导法;我自己不但没有认真读文本,甚至许多学生课堂上连书都没有翻一页。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学识、才华与能力的展示和炫耀,而应是教师心怀学生去传授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识与能力。
                       
忙于琐碎地教
   “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困成为我之后几年的教学理念。既然对学生来说,分数很重要,那就在考分上下功夫想办法:学生病句辨析题做得不好,我就多讲讲汉语语法;学生阅读题得分不高,我就给学生总结各种类型题的答题规律;每届学生都会苦恼于写作文,我就积极尝试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我经常与学生分享的十个字是先成章入口,再出口成章,概括起来就是仿。首先依据课时进度,我给学生整理出课外阅读篇目,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背诵张晓风、余秋雨、沈从文、李汉荣的美文片段,目的是积累素材。然后我让学生仿写其中的片段,张晓风的古典风格很受女同学喜欢,李汉荣的文化哲思获男同学的青睐。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后,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了,不仅写出来的作文辞藻丰富,而且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时间,我成了提分王,成了高三的把关老师,成了学生和家长口中教得好的老师。我沾沾自喜。
   
渐渐地,在这种基于应试的读写教学探究中我开始有了疑惑:这样教,我不是变成了教考试的工具了吗?虽然眼里有学生,甚至是为学生着想,但这不是把学生当成考试的工具了吗?我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语法知识,答题模式,美文片段堆砌起来的写作技巧?我最得意的”“仿读写教学法,学生除了得较高的作文分,还收获了什么?文以载道,这种没有经过学生自主观察、体验与思考的美文,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会有多大作用呢?
   
教学之路,走了好多年,我才突然认识到,我站在应试高地费尽心力地去帮助学生,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在这个独木桥上顺利通过吗?细思极恐,我甚至想到,在应试教育的剧场效应不断蔓延、放大的当下,我所教的这些貌似雪中送炭的东西,弄不好就成了饮鸩止渴。那么,教育的本心到底是什么?


                       
的蜕变
    带着疑问和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2017年,学校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我讲授一节材料作文指导课,作文材料所谈是帆船运动员郭川。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42岁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并且成绩斐然,但也因此失去了生命。我让学生阅读这则材料并从生命与理想、现实与极限之间的关系来思考人生的境界。
    课上,我展示了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该文作者对郭川大加褒扬,高喊口号,摆开一副追随的架势。我问:如果可以预知生死,你还会像郭川一样去大海中追逐梦想,直到变成大海中冰冷的坐标吗?教室瞬间安静。为什么要这么写?”“因为要有正能量啊!学生们脱口而出。我意识到学生们把这节作文课仍然当成是应试的必要准备,因此倾吐出来的是刻意雕琢的蹩脚的八股文。如果继续学生的话题,岂不又在教应试文?于是我抛开作文材料,带着学生阅读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我说,若以生死来解读,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以认为自然境界是不知生死,功利境界是贪生怕死,道德境界是舍生忘死,天地境界是无所谓生死;我们赞叹郭川的精神,因为他已达到舍生忘死,甚至无所谓生死的天地境界,而我们刚才的回答,还停留在功利境界。我有意识地把这节课的定位从教学提升到了教育的高度。学生虽然也认同我的分析,但我知道不可能通过一篇哲学文章就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这是问题所在。尽管我意识到了的重要价值,但本质上还停留在教知识、教应试的层面。
      
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 的重要价值所在。我的教学意识开始从转向。之后我着力在上下功夫,坚持让学生阅读有思想的文章,以建构他们的认知图式,但是他们并不能立即跨越应试鸿沟,即便写出有温度、有思辨性的好文,还可能会表里不一。之路虽漫长而难行,但我已在路上。
       2019
年我参加了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选择执教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备课时我阅读了十多篇研究史铁生作品的文献和与此文相关的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还研读了其他老师的优秀课例,学习、分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学方法,试图准备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设计。但是当我来到陕西渭南,面对完全陌生的学校和学生时,我突然意识到,对学情缺少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很可能是无的放矢。于是我决定临时设计一个基于文章内容理解的学情调查问卷,在与学生见面时发给他们。课前几分钟,我快速整理出问卷中学生反映的典型问题,对学生读没读文章、读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整节课我采用以读入境”“披情入理相机引导的方式,围绕着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一些简单问题通过生生讨论解决,一些有点儿难度的问题通过细读文本解决,有深度的问题在我的循循启发和引导下也迎刃而解。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很是畅快。
     
这节课评委给了很高的评价:从学情出发,教学始终围绕真实并有深度的课堂问题展开;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堂动态,注重学生的解读;于无问题处生问题,课堂生成多于预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荣获了一等奖。但比获得荣誉更让我兴奋的是:从向学生提问题,到学生自己提问题;
       
从在老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到学生自己学着解决问题。我的教学终于能够做到既心中有学生,自己又能畅快地教,并且所教不再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工具教学,而是借助文本师生共同探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真真实实的语文课。我实现了从的升华。
      
我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教师的意识中有了学生,有了更高远的教育目标,才有了教学行为的巨大转变,但这一切都还不够。如何通过改变教育行为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好地做到由呢?带着这样的思索,2020年在教了十六年书之后,我离开课堂,重新回到学堂,成为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生。在这里研读更多的不是文学的诗词歌赋,而是教育学的专业论著、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我深知,只有做个好学生,才能做个好老师。我要从单纯做学生的角度、心理出发,去审视去研判:教材与教法的相宜性,目标与行为的一致性,教书与育人的兼容性,盲点与要求的冲突性。唯此,才能真正踏上教师成长的新路程。
      
未来的日子里,我仍将在从之术到之道的探索中砥砺前行。
   (本文作者系我刊主办的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 得者)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