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美育,人一生的课题

 

美育,人一生的课题
                                       本刊编辑部

 

从古希腊哲学中孕育出美学思想,到18世纪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系统而全面的美育理论,人类从未停止对的思考和探寻。从感知美的存在到探讨美的价值,美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标下不可或缺的部分。
    “
美学aesthetic)一词源于希腊语aisthetike,本意为通过感官进行感知。进入信息时代后,知识层面的信息唾手可得,学校教育的重心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软实力。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感知力、批判力、理解力、审美力、共情力、沟通力、创新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美育,正是培养核心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长期以来,美育的主要载体-艺术类课程一直坐在副科的冷板凳上。随着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强调和重视,以美育人时代的来临,艺术有望翻身做。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美育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美育需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马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认为艺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并可以帮助学习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审美参与是一种体验,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或接触真实作品,而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学习或接触复制品。格林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信念。到博物馆中参观文物、在美术馆里观摩大师真迹、到剧院欣赏一场话剧····.·美育课程逐步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
供了感知美的经验和机会。
    
美育需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何为美?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一种判断。在互联网时代,有人追捧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有人沉迷低级趣味的土味短视频;也时不时有让人高呼辣眼睛的奇葩设计横空出世。在形形色色博人眼球的作品产品之下,拥有个人的审美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现象或事物进行批判性鉴赏,不盲目跟风作评,是当今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育需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今,美育已经不局限在艺术学科内,逐渐融入了其他学科,或是以跨学科的方式呈现。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处理真实情境中的任务,一张海报的设计、一个产品的工艺制作、一场精心排练的演出······无不是创造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美育,不止是校门之内的教育任务,更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课题。我们不希冀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大师,留下惊世之作,而是期望每个孩子都能对周遭一切美好具有感知力、对生活抱有热忱,这才是人幸福一生的基石。

                                                                                                摘自:上海教育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