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提问”之案例分析
2014
12/29
来源 I 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月浦实验学校 赵婧
一. 案例背景
1. 教材分析:本文是上海新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21课,节选自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4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远洋巨轮泰坦尼克号意外地撞上一座冰山,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人们争相逃命,船上一片混乱。而文中的几位主人公从容、镇静地面对死亡。在危急之中,人类本性中的善良、高贵的人性之美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从而认识和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真、善、美。
2. 学生分析:授课班级是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八(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个别学生对于文本分析和理解感悟的能力较差,但整体而言学生的学习氛围较为积极,思维活跃。
二. 课堂实录
片断A——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五单元面对灾难中的一课——《沉船之前》。《沉船之前》节选自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泰坦尼克号及同名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情况。
生:惊惶奔突、茫然无措、惊慌、混乱不堪…….
师:很好!大家找的很准确。灾难面前最能考验人性。影片中,我们看到人们在灾难面前,在死神面前是那样的失魂落魄,惊惶失措,场面混乱失控。然而,就在这艘船上,有些人却表现得异常勇敢无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性的美,人性的光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几个英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们,品读他们。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这些英雄人物都是谁?
生:华莱士,音乐家,老船长
师:前面我们说这篇课文是一篇电影小说,大家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生: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舒特斯曼在《沉船之前》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场面)?
生:三个场景。
师:既然是小说,那就关注人物和情节入手好了,为何要着重刻画三个场景呢?有没有同学能借助书下注释说说呢?
生:根据书下注释,我知道了这不是一篇单纯的小说,而是电影小说,那电影是用画面来表现的,所以文章也要用三个场景。
师:非常好!同学们能够借助注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推测,这在以后的自我学习中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电影小说,因此,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说不相同的是,电影小说更重视画面感,所以,小说中是用了三个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每个画面各有中心人物。
片断B——身临其境,以问促思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三个画面,这个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
生:老船长。
师:没错!作者是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刻画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都用了些什么描写方法?请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的是这句话——果然,紧接碎裂声之后,是轰然的断裂声。接着,前面所有的玻璃全都在同一时间破裂,巨大的水柱从四面喷射而入。这是一句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情况的恶劣糟糕。
师:如果在平时的考试中,*同学的这个回答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大家似乎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究竟为何要在紧要关头写到这处环境描写呢?我们先来找找这里的动词吧,细细品味一番。谁来试试?
生:我找到了“破裂”、“喷射”两个动词,我的感觉是当时海底的海水压力很大,所以把玻璃给挤破了,而“喷射”写出了水喷进来的样子。
师:很好!有点分析的味道了。为何不用“射入”而用“喷射”呢?
生:“喷射”还有喷字啊,意思是水的速度很快!
师:好的!你们的反映越来越敏捷了!找到了动词,再来找找形容词吧,你从形容词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找到了“轰然的”和“巨大的”这两个词,前面一个词说明了玻璃断裂的声音很大,巨大的直接描写了水柱很大,当时情况危急。
师:没错!我们同学们通过对动词和形容词的具体分析,看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的教室就是那艘“泰坦尼克号”的驾驶舱,由于我们的船在慢慢沉没,周围一片漆黑,四周的玻璃开始出现裂纹!裂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终于不堪重负,发出了断裂声,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水柱!这时,大家本能的反应是什么?
生:逃!
师:是啊!换做是谁都会拔腿就跑,但我们的主人公老船长呢?
生:没有逃走,反而镇定的掌舵。
师:说明他——
生:临危不惧。!
三. 评析说明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承担引导者的目的,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再课堂上“喧宾夺主”,而是应该以精简的语言和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寻真理、发现真相。
在我所展现的两个片段中,都通过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但是两个片断的提问方法和目的都不同。片断A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书下注释与文本的关系,在无形之中灌输给学生自我学习和关注细节的意识;片断B中,我以问题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追问能够“逼迫”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而思考过后,学生才能把浮于表面的文字内化为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和追问,这两种提问的方法,带给学生的是自我学习与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可见,有效提问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一种对学生本身诉求的回应!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