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浅谈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2012

09/10

来源 I 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内容摘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也大,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管理五方面阐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开创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九年一贯制、德育工作、新思路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40多个,师生2000左右,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呢?笔者在此冒昧地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以期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 树立现代德育观

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

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要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之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的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激增等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而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要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一味要求学生按着老师的愿望“健康”成长,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在当今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人生的道路,因此,德育工作要树立发展型德育观,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具备现代人应有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开放性

德育目标层次性、开放性是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新课改下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规律,构建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是针对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德育目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新变化,那么学校的德育目标也随之发展变化。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德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把优良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学校抓住这个契机,把航天精神作为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二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立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分层次德育目标。如:

12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为: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以“如何做一个小学生”教育为核心,逐步教给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知道国家有法律,学校有纪律,要遵纪守法。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集体、有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辩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加强动机、情感、意志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针对学生道德差异实际确立德育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道德的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道德的差异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如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加强规范教育,纪律教育。对于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三、 结合新课改,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

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是新课改下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改下只有实施“国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德育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也更易取得德育实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不断拓宽德育领域,注重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德育资源,调整、充实、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并做好德育内容的整合,实现德育内容特色化、生活化、系统化、整合化。

一是寓德育内容于国本课程各科教学之中。要使各学科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特点为突现德育目标服务。

二是寓德育内容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挖掘地域教育资源,以学生为本,从当地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是寓德育内容于校本课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将教育内容与学校的、地域的乃至社会的具体背景相联系,充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如我校结合承担的省级“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学校、家庭、社区道德教育网络管理的模式》的研究,开发了以“整体激荡,净化心灵”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编写了《道德与情操》小学读本和初中读本两种校本教材,在各年级开设了《道德与情操》的校本课程课,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

科学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应努力探索和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并使德育模式具有科学性,体现和符合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品德养成规律。

知:在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中获取德育知识。即:通过政治、思品、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教育。

情:在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即:通过一些主题明确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情感,一是开发传统节日、纪念日的德育价值,如利用“清明节”、“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二是利用主要历史人物或伟人的德育价值,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如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与纪念馆、参观雷锋纪念馆等。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校利用这个契机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利用地域的、学校的德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如参观航空科技展、参观炎帝陵及革命老区、游览长沙世界之窗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意:在行为训练的德育实践中规范行为。即: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既注重学习宣传以明理,又注重训练践行成习惯,更注重内化素质塑美德。寓德育内容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此内容,可提出学生养德育能的“礼仪规范”等教育内容,注重品德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作风,塑造完美形象。

信: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即: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信念。

行:在大社会德育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即: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成为健全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五、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

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的德育观念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成为一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育人的目标。

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教育。首先,抓好德育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抓好德育好渠道作用——文化素质教育课;再次,抓好德育辅渠道作用——课外活动。

二是发挥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注重合力效应。学校要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与领导,学校与家长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三是发挥社会大课堂教育的作用,拓宽育人空间。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学校、社会、家庭在育人上,应以社区为结合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学校坚持在抓好德育主渠道、好渠道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辅渠道的作用,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渠道,拓宽德育领域。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大胆创新,不断探究,与时俱进,共同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