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观与实践之路
来源 I 上海行知中学
作者:邵晓军 赖熊麟
原载:兰台世界 2013·1月上旬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斗士。作为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教育教学机构的创办者,陶行知在近 30年从教生涯中努力践行着他的德育观,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陶行知的德育观
陶行知的德育观主要由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1.陶行知德育观的目标。在陶行知看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既是德育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明确德育目标的问题。他认为,德育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真、善、美”人格。具体而言,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真理无限追求的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对真理不断进行追求的能力;其次要求教师自己敢于说真话、办好实事,同时又能够批驳他人说假话、人浮于事,这样才能在德育过程中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对教师的要求满足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学生的要求。陶行知认为,作为德育的对象,学生首先要学会成为一个拥有一定道德水准的人。因为道德是人之根本所在,缺失根本,即便学得再多的本领和知识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没有益处的。其次是要学会自立,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造。陶行知经常语重心长地劝导学生摆脱懒惰、依赖等思想,做一个堂堂正正、自主独立的人,并强调青年人勇于创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迎难而上去创造新自我和新国家。再次,陶行知教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摒弃过去那些不良的人下人或人上人意识,做一个人中人,在互帮互助中建立同志、朋友情谊。最后,陶行知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的坚强意志和树立牢固的远大理想。他时刻注意提醒学生们注意,如果失去意志和志向,那么就将失去未来努力的动力与目标。
2.陶行知德育观的内容。德育内容即是指在德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具体道德规范、体系与价值,它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石。陶行知德育观的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完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想主义教育。在陶行知眼中,理想是一种蓬勃向上、积极正确的人的欲望。在《自勉并勉同志》一文中,陶行知鼓励青年学子珍惜有限的人生,成就无限的大业,并以此为人生的至高理想。在《佘儿岗儿童自动小学三周年》中,陶行知教导他的学生们从小即要立大志。这些都体现了陶行知对理想主义教育的重视。第二,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之时,他在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后来国共内战前夕,都以爱国主义作为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爱国斗争和运动。第三,集体主义教育。陶行知认为,整个中华民族只有像拧结的一股绳一样团结起来,才能得保民族尊严的存续,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他将集体主义解释为集体行动、集体生活与集体思想的有机统一,教导学生个人利益服从、服务于集体利益。第四,劳动教育。陶行知相信,学习时手与脑并用,即可以将教育与劳动、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他反对和批判旧时封建教育拒绝生产、脱离劳动的做法,在所创办的学校里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创业精神。第五,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是陶行知德育观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陶行知弥留之际,他仍不忘呼吁师生建立健全仁、智、勇兼修、兼具的人格,足见他德育观中对人格操守的重视和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殷切期盼。
3.陶行知德育观的方法。在陶行知德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吸收百家精华和自我改进,得出了一套“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方法,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训合一。中国近代教育普遍习惯将教育与训育分开进行,陶行知对此极为反对。他认为这样做将做人与做学问完全割裂,使学问里的知识与人所处的社会难以产生交集。而现实的教育就应该是将代表智育的教育与代表德育的训育有机结合、不失偏颇地共同进行。陶行知在 1930年的《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强调了做事与做人、教育与训育不可分割的重要性,提倡各科教师都应在协作中共同进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第二,知行合一。知即知识,行即实践。陶行知的德育观十分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行中求知的意识和能力。他相信,德育工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接受、理解德育。第三,心力合一。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用脑的人没有被教育如何用手,而用手的人又没有被教育如何用脑,因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西方列强,中国整体手足无措。他的心力合一方法,本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在用手做事的同时接受大脑的德育指令,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事。
二、陶行知的德育实践之路
上述陶行知的德育观产生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是陶行知在此大背景下德育实践的思想总结,它也反过来指导和促进了陶行知的德育实践。
1910年,19岁的陶行知被金陵大学录取,开始在这所由美国教会开办的大学接受西方教育。辛亥革命爆发后,陶行知极力支持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张,号召读书人将国家大事记挂心间。这一时期,陶行知积极在校园内外组织爱国演说和爱国募捐活动,借机宣扬革命思想,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变革精神。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留学,此时正值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兴起,陶行知顺利接触和吸收到了欧美先进的教育理念。1917年学成归国的陶行知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这让他有机会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引入中国教育实际,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针对中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的严重局面,陶行知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他的《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陶行知提出:真正的教育乃是师生共事、共学、共修养;教育与训育乃是一体,不可割裂;教育是知识培养,训育是品性训练,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造就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在学校里,陶行知亲身践行着这种教育与训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并提倡所有教员无论教授哪一门课程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德育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1927年,陶行知创办旨在为乡村小学培养教师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沿袭了前一时期德育实践的主张,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高度融合、紧密联系。他与全校师生一起关注着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与晓庄师范附近的村民同甘苦共命运,与社会上的恶势力、黑暗势力及腐朽政府作坚决斗争,并从中激励学生养成改造社会的远大志向和精神。在一次学校的集会上,陶行知说:做好教育,或者做其他大事的人都是要在劳力上劳心,只劳力或者只劳心都不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种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是陶行知德育观的重要部分,也指导他在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中培养出了大量对近代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有用之人。正当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大力践行他的德育观时,1930年国民党政府对该校进行了野蛮查封。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流亡日本不到一年,陶行知就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1931年他在上海创编科普读物,从事科普工作,希望以教育唤起国人在国家危难关头的救亡意识。通过工学团、新安旅行团等团体将科普与德育结合起来进行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之后,陶行知立即针对抗日的需要提出把德育进行到抗日前线和日军的大后方去,让每一个中国人拥有抗日救亡图存的思想武装。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立育才学校,收留因战争失去家庭的难童,并将他们培养成人。育才学校以集体生活为主,陶行知借此培养学生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以集体主义为德育主要内容的工作在育才学校里位居各类学科教育之首。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陶行知马不停蹄地参加和开展各种促进民主、反对内战的活动。1946年,他在重庆创建社会大学,积极组织师生进行促民主反内战的革命斗争,充分展现了他将德育观付诸实践的教育原则。
总而言之,陶行知在德育实践之路上无怨无悔、辛勤耕耘,形成和完善了他的德育观,而德育观又反过来指导和促进了他在德育实践之路上的前行。陶行知的德育观与实践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极大地促使了国人的觉醒。
参考文献
[1]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姜文淑 .陶行知论德育 [M].四川教育出版社 , 1992.
[3]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邵晓军,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在读 ;赖熊麟,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