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教育到战时教育时期(1936—1944)
来源 I 上海行知中学
5、国难教育到战时教育时期(1936——1944)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陶行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陶行知亲自担任社长,倡导大众歌曲和大众歌唱团,推行国难教育。他与一批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何香凝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陶行知先后出席了“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世界和平大会”和“世界新教育会议”。
1936年7月,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名发表《团结御侮》文件,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会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出访了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奔走呼号,历经十年零一个月,向华侨和全世界人民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得到了海外侨胞和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国内发生“七君子”事件时,陶行知闻讯后万分愤慨,征得其教师杜威的同意,以杜威的名义团结了爱因斯坦、罗素、甘地等全世界16个名人联合打电报给蒋介石,营救“七君子”。为此,陶行知再次被通缉。
1936年,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后,与吴玉章同志到英国伦敦海格公园瞻仰马克思墓,并写了一首诗:“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二四七四八,小坟葬伟大。”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陶行知将国难教育运动改为“战时教育”运动。
1938年,陶行知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口号,他又把“战时教育运动”改为“全面抗战教育运动”。即不分前方后方,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接受战时教育,动员和教育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1938年9月,陶先生结束28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回到了抗战中的祖国。他宣布回国三愿:一是创办晓庄研究院,培养高一给的专门人才;二是创办一所难童学校,培养人才幼苗;三是在香港创办职业补习学校,通过教育方式团结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共赴国难,投入抗战救亡斗争。
1938年11月,陶先生到达桂林。同年12月15日生活教育总社在桂林正式成立,陶先生当选为理事长。他根据当时桂林人民群众钻山洞、躲避日寇空袭的情况,提出了“岩洞教育”的建议,广西省教育厅接受了这一建议,成立了广西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并组织了“岩洞教育服务团”。“七星岩”最为典型,洞外石壁上写着:“岩洞就是学校,警钟便早上课钟。”
名师出高徒。
育才学校的办学方针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培养目标是: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侵略的小战士;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军的全面教育和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四问”:即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集体生活是育才学校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自创的精神和能力,是
运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是
中共南方局对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给予高度评价和亲切关怀。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亲临学校,给师生作抗战形势报告,并对音乐组师生题词:“一代胜似一代”、“为新中国培养一代新的音乐人才”。周思来同志看到
抗战胜利,为了和平建设新中国,国共谈判,毛泽东同志由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陶行知作为人民团体的代表,到机场欢送,并合影留念。重庆育才学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