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来源 I 上海行知中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为了追求“第一流的教育家”这样的理想和境界,上下求索,反复实验,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曾经告诫生活教育社的同仁:教育不是玩具,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所以,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稳定的生存心境、奋发向上的人生信条去对待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常常说的一句俗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姑且把“鱼”当做知识,把“渔”当做“谋生的本领”。这“谋生的本领”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授之以渔”了呢?因为“授之以渔”的前提可能要损失眼前的现成的“鱼”,而且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有科学的计划,而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老师只顾眼前,他们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东西——做人!我们常常称赞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殊不知,他们的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生存之道,在此基础上,再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得更加精彩。一个教师的品位决定一个班级的品位,一个教师的思想熏陶着学生的思想,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方向。所以,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濡染学生,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情怀去感化学生,把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这也体现了美国教育家华特做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相结合,马上就会充满着灵性,生动活泼起来。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这篇习作时,设计了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体验中学会习作。
师: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快一个学期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
生:(急切、好奇地齐声喊了起来)老师,您说!您说!
师:元旦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元旦,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去?
老师要去同学家过元旦,有谁会不愿意的呢?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非常高兴。但这样争来争去的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位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
学生都面露难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了。
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不过没关系,离元旦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老师,同学们会下功夫的。
几天后的习作课上:
师:不知同学们会炒菜了没有?
生齐答:学会了,老师!
师:噢,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啊?
有的学生说跟爸爸学的,有的说跟妈妈学的,有的说是跟着电视上节目学的,有的说是跟着书上介绍学的……
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片诚心。那你们学会了什么菜呢?一定很好吃吧?
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讲得都不错,听这样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我们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说,有什么办法让老师都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学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怎样学会做菜的经过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做客,好不好?
生:好!
师:那就快写吧!老师还等着看谁做的菜最好,去他家做客呢。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可是学生由于认识有限,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习作时也就常常为无米下锅而犯愁。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长一双亮眼睛,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思考,养成习惯,才能使他们丰富见闻,积累生活,使生活成为习作的源泉。
我国强调人民教师要教书育人,育人是教书的落脚点,要育的是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以人格建树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发挥示范、教导的作用,从这一层面上说,教师应当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可是,当今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年青老师在教学《小露珠》,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一群学生扮演紫红的喇叭花、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和各种的鲜花嫩草,它们在一一向“小露珠”深情告别:“向日葵”向“小露珠”点头,“白杨树”向“小露珠”招手,“喇叭花”向“小露珠”吹奏着乐曲。“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场面挺热闹。这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露珠要走了,植物们会跟小露珠说些什么呢?
生1: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再来啊,我请你吃烧鸡!
生2:小露珠,你明天多带些朋友来啊,我爸爸请你们吃大餐!
生3:小露珠,我明天请你吃肯德基。
面对学生兴奋地比谁请小露珠吃得丰盛、吃得特别的时候,老师依然微笑,不置可否,就这样,同学们在课堂上很有劲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直到下课。
为什么在这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好文章中,小露珠的美好情操的价值却被老师和学生忽视了?学生们仅用请客吃饭这样世俗的回报去看待小露珠自我牺牲的美好心灵,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所触动吗?留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小露珠呢?社会的功利性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的心灵,让幼稚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历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需要整体发展的人,是10年、20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要体现我们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有了正确的人生坐标,才能在课堂上随时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用道德培养道德,用人格塑造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面对浮躁喧嚣的现实世界,教师应该不停地读书,不断地修炼,不让自己的精神防线在物质的现实面前出现一丝裂缝。这样,当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时,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