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
2019
10/17
来源 I 上海行知中学
广东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谭德礼
摘 要
:教育大师陶行知提出了
”
生活即教育
”
的的著名命题,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思想,认识其德育思想的特点和价值,对于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陶行知;德育思想;价值
陶行知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抱着 “ 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 ” 的宏愿,创立了争取大众解放的 “ 生活即教育 ” 理论。其中,他特别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 . 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 ” 命题中的德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他的德育思想有何特点及价值,这些内容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 ” 德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陶行知的 “ 生活即教育 ” 理论,主要是针对旧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他指出: “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在 ‘ 劳力上劳心 ’ 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 社会即学校 ’ 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 ”[1](P694) 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为了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说: “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l](P243 一 244) 他指出,我们讲的教育, “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l](P244)“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 先生是先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 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坚决反对旧教育,而且把德育看成是教育之首。
二、 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 ” 中德育思想的特点
1. 从道德教育的主客体来看。道德教育的主客体问题就是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在道德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它从来都是各派教育家争论的一个焦点。陶行知在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中,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一再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儿童和儿童生活,反对以课程或教材为中心,而且广义地宣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学生的活教材。陶行知承认儿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他也没有忽略成人的位置, “ 我们虽是注重儿童教育,但从来没有忘记了成人。 ”[2](P61) 陶行知在道德教育中,还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信任。在晓庄学校,他主张教师要与学生、校工共同生活,彼此成为朋友。他说: “ 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 …… 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 …… 晓庄三年来的历史,就是这颗爱心之历史。 “[2](P207) 大家在爱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才能铸就有个性的平民化人才。最突出的是陶行知还提出小先生理论, “ 小先生 ” 理论是对儿童个性的尊重,特别是利用和发挥了儿童的创造性,培养了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责任心。
2. 从道德教育的模式来看。陶行知关于道德教育的模式,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活教育的模式,无论从道德教育的观点、理论、原则,还是从道德教育的策略、方法和途径,都可以证明陶行知对教育的模式是非常重视的。陶行知在不同场合借用一切机会反反复复地讲社会即学校,认为社会生活场所就是教育场所,他说 :“ 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随着这个理论而来的几个口号是 :‘ 学校社会化 ’ , ‘ 教育生活化 ’ , ‘ 学校即社会 ’ , ‘ 教育即生活 ’ 。 ” 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 这好比笼子里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枝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做陪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所可怪的是养鸟者偏偏爱说鸟笼是鸟的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假使笼里的鸟,习惯成自然,也随声附和的说,这笼便是我的世界,又假使笼外的鸟都鄙弃树林,而羡慕笼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其门而入为憾,那末,这些鸟才算是和人一样的荒唐了。 ”[3](Pl 64) 说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使教育与广阔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改造促进作用。陶行知强调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便是用,所以,陶行知说 “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3](Pl 24) 陶行知主张选书的时候,一定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这本书还应该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3. 从道德教育的环境来看。陶行知重视环境又特别重视相对于学校环境的社会环境。陶行知当时所处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他认为民不聊生,国运多艰,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国难当头,他号召大众起来担负起救国的责任一一这是他后来一贯的实践。在倡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陶行知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也就是重视集体、社会环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中指出 :“ 人不但是物质环境中之一人,也是人中之一人。人有团体,有个人,在这个团体和个人中,便发生相对的关系,此种关系,应相互联络,以发展人性之美感。 ”“ 个人的力量小,团体的力量大, …… 小先生团是要拿团体的力量来制裁个人的行动,它是要把每一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使这力量向着共同的目标发挥出去。 ” 由此看出,陶行知重视培养儿童的集体性,而这种集体性的培养始终就是社会。 “ 社会即学校 ” ,在一社会中,儿童通过彼此联系的集体生活向社会化道路发展,培养集体精神,克服个人主义,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进步和丰富的生活。他认为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他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创造之路。陶行知不仅仅在理论上重视社会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他又特别把实践观引进了道德教育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在科学实验中,他克服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环境论,由唯心主义营垒开始转到了唯物主义阵营。陶行知在中国大地上,从客观环境出发,引导儿童们力求长进,影响整个教育界,参加到普及抗战的生活教育大运动中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创造一个和平互助的新世界。
三、 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 ” 德育思想的价值
陶行知的 “ 生活教育 ” 思想是在批判以往的唯心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的教育实践的沃士里成长起来的。这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未曾有过,也是近百年中国近代史所没有出现过的。陶行知在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不仅重新估价了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还肯定了活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陶行知重视在 “ 生活教育 ” 中道德的获得,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认为 “ 教育是什么 ? 教人变 ! 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l](P283) 陶行知还指出 :“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 ……”[l](P217) 他经常说教师的任务是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 ,学生是 “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l](P821) ,充分肯定教育在道德获得中的作用。陶行知反对传统的旧教育,认为传统教育忽视行为主体,不尊重行为主体。陶行知指出 :“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3](P314) 重视儿童在生活教育中道德成长的地位,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不仅如此,陶行知还提倡教育者要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造福,才能为儿童谋福利。他说 :“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高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3](P304)“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3](P298) 陶行知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他从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中领悟到行动对教育活动强化生活能力的作用,他说: “ 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 ”[1](P2l) 哪里遇着困难,当然是在活动中,活动越多,遇着困难机会越多,解决困难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陶行知明确指出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l](Pl 83) 。
陶行知面临的旧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社会,由于长期受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有思想的、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万万没有可能。但他却勇敢地站出来,脱下洋装,亲身实践,扫除走向理想生活的障碍。他批判旧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通病,抨击遇事退缩的懦夫懒汉世界观,他有振奋人们的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坚韧不拔地去奋斗的勇气,他说,中国愈穷、愈弱、愈落后,人们求生的困难愈大,就更需要发扬创造精神。他教育学生为 “ 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 要不怕困难,蔑视困难,从而占胜困难他在《最后一封信》中还以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 ”[l](P739) 来勉励青年。所以我们说,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注重实践,在批判中外道德教育理论实践中推陈出新,实践着为中国革命更多更好地培养新人才;其次,在当时中国革命的洪流中,陶行知本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说,陶行知早年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所吸引,那么在科学实验中,他发现了杜威思想的弊病,此时的陶行知无论从认识论、教育方法论或是教育目的论等根本问题上,都由唯心主义营垒开始转到了唯物主义阵营。正是这样,陶行知的道德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仅批判吸收了传统的各种道德教育理论,更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的教育大师,陶行知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在旧中国所做的教育探索是有贡献的,特别是对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视。但是他在探讨生活与教育的意义时,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活是根据,教育从生活中产生出来,又作为能动的东西,改变生活而统一于生活,生活正是通过教育的能动作用而向前发展的。
总之,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 ” 中充满了德育思想,而这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对我们研究当代青年思想的特点,重视他们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有效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今天的生活仍然是教育,而且是充满了挑战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
[l]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 . 陶行知文集 [M].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l
[2]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陶行知全集 : 第 2 卷 [M].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l984.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 陶行知教育文选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l.
[4]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陶行知舍集 : 第 l 卷 [M].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l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