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践行“双新”教学改革 提升“四维”课程育人实效——上海市行知中学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语文专场)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适逢我们的老校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为传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探索普通高中“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和教研新范式,我校举行了以“践行‘双新’改革,提升‘四维’课程育人实效”为主题的骨干教师专场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除了国家课程外,学校重点推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行·知·真·创”四维课程体系中的“创”系列课程,展现了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路径。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近400位教师前来观摩并参与课后研讨活动,学校26位区级骨干教师精彩展示,20余位学科特级、正高级专家围绕课堂上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了深度研讨,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场引领认知变革、打破思维壁垒的思想盛宴。
语文专场
10月28日,我校语文教研组4位区级骨干教师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以学习活动设计为路径,聚焦学生课堂体验,深入挖掘学生的真问题,构建课堂的主问题,开设了4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本次语文学科教学展示的主题为生命的诗意——至情至性: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体察古人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的思考,获得情感浸润与审美体验。
语文学科4节展示课分别隶属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与“选择性必修下”两册书,分属于高一与高三两个年级。基于“双新”背景下课程双线组元的特殊结构,紧扣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要求,在文本深层阅读的助推下,建构了“生命的诗意”为主线的专题教学。
专题一:“生命温度·文化透视”—— 关于诗文中的旨趣与文化现象研讨”
以“生命的诗意”为任务设计的《项脊轩志》与《归去来兮辞》分别由沈桃青老师和孟雅婷老师执教。两节课均从语言的品味入手,转而向诗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内核来剖析,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材料、比较辨析、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在“研习”活动中突破自己原有的阅读感受。
沈桃青,语文高级教师,现任行知中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宝山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执教《项脊轩志》
本节课从“小镜掠影”与“只言片语”入手,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继而转向对传统士大夫心灵世界与精神内核的剖析,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归有光的一生是传统社会读书人共同命运哀歌的写照,是芸芸众生的无法抗拒命运之苦的脆弱与无奈。沈桃青老师在课堂上结合丰富的生活情境,设置具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借助指向性明确的研习材料辅助学生学习,以匠心构建起以“篇”为基点的“深度教学”。
孟雅婷,语文高级教师,现任行知中学师资办副主任(主持工作),宝山区教学能手,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后备人选。
执教《归去来兮辞并序》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主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根据学情预设目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走进文本,在拓展延伸、理性思辨中,深度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构起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营造师生共享、教学相长的“对话式”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专题二:“生命色彩·诗意表达”—— 关于诗人风格和诗歌手法的探究”
以“生命的诗意”为任务设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从辨析宋词中“豪放”与“婉约”作品在内容情感、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切入,进而明确“词”这种体裁在抒情上的特质。单篇《声声慢》则是引导学生探究词人愁苦的精神世界,教师通过意象情境关系的分析,充分感悟李清照的词风。
熊黎鸣,语文高级教师,宝山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执教《声声慢》
在《声声慢》这节课中,熊黎鸣老师以“词人是怎么表达愁情”为核心问题,通过再造想象引导学生渐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释惑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了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能力,感悟生命的诗意。
贾臻,语文高级教师,现任行知中学高一年级组长,宝山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执教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
《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是中国古代优秀诗词作品,在鉴赏这些词时,“婉约”和“豪放”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贾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这两个概念的具体表现和判断依据,带领学生在辨析宋词 “豪放”与“婉约”中,深入体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本次展示活动充分体现出上海市行知中学语文教研组“志学朴正 求真创新”的特色,在前行的道路上,既能守住老教材的筋骨血肉,又积极落实教改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全体语文教师充分关注学情,仔细对应课标,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本,以学习活动设计为路径,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在课堂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真问题,构建课堂的主问题,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有的放矢、层层推进、有深度有兴味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能力提升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