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时期(1926—1930)
来源 I 上海行知中学
3、乡村教育时期(1926——1930)
1926年开始,陶行知的视线由研究平民教育转到了乡村教育。先后发表了《全国乡村教育改造的宣言书》、《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重要文章。研究和制订了全国乡村教育运动计划。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乡村教育是远东的一种伟大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都要重视这一问题。中国农民问题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问题也解决了。”是他第一个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他又指出:“以农立国的中国,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提倡教育要与农业携手。通过乡村教育,要叫人生利,要叫荒山成林,要叫瘠地长五谷,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要使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他亲笔起草了乡村教师十八条信条。提出要向农民烧“心香”,指出农村教育如何为农村开发、生利和建设服务。然而,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在《中国乡村教育改造》一文中有力地抨击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弊端:“教人离开乡村往城里跑,叫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叫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教穷的格外穷,弱的格外弱。”陶先生大志疾呼,中国的乡村教育必须来个彻底的改造!乡村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三亿四千万人民的幸福,办得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叫人下地狱。乡村教育是改造乡村的灵魂。可见乡村教师在改造乡村中的重任!“国家托命于师范教育是决不容我们轻松放过的。”“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
中国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升起。
1928年,陶行知协同浙江省教育厅蒋梦麟、沈定一,创办了湘湖乡村师范,委派晓庄师范首届学生操震球、王琳、程本海、李楚才前往主持工作,操震球担任首任校长。陶先生亲自到校进行教学做合一的研究及指导。湘湖师范素称为浙江的晓庄。晓庄师范的办学思想和精神在湘湖师范得到了发扬。
1928年,晓庄师范地下党支部成立。刘季平任党支部书记。
1929年春,陶先生又派晓庄学生李友梅、吴庭荣、蓝九盛等到淮安创建新安小学,陶行知兼任校长,后派汪达之任校长。举世闻名的新安行团就是该校推行生活教育理论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
1929年,陶行知获得上海约翰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学位。
1930年4月,由于政治原因国民党当局派了一个连的反动军警,强行封闭晓庄师范,石俊等13位校友被害,陶先生被明令通缉。陶先生起草护校宣言书,派学生送北京京报发表。宣称:晓庄的门可以封,但晓庄的笔、晓庄的嘴、晓庄热爱人类的爱心是封不住的。心爱的晓庄师范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陶先生被迫流亡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