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集锦
gu   shi   ji    jin
周副主席到育才


1940年,抗战进入紧要关头,日寇一方面向我腹地大举进攻,一面向蒋介石诱降。蒋介石则一面暗地派人与敌伪勾结,准备投降日寇,又一面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迫害进步人士,封闭进步学校。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副主席和邓颖超同志,由新华日报记者张晓梅和刑西萍同志陪同来到北碚陶行知先生家里。

这时,陶先生的家已由北碚公园清凉亭迁到檀香山桥(即今新桥)旁,一座圆形碉堡里。地址在现重庆钟表元件一厂厂房处。屋分两层,面积不过20多平方米,陶宏夫妇住底层,陶先生和陶夫人住楼上。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于9月22日傍晚乘轿车到达陶先生家中。当晚,陶先生和育才教导主任吴勃详细汇报了育才学校的情况,研究了应变对策,周恩来同志指出:育才学校的前途,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警惕,采取措施,有备无患,一方面要教育师生,在极端困难时,坚持教学,建立最后胜利的信念。

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在陶先生家住了一夜后,第二天留宿北温泉数帆楼。24日到达古圣寺育才学校,“周伯伯和邓妈妈要来育才学校”的事,同学们早就知道了,在中秋节那天晚上,陶校长来到学校,对艺术组几位女同学说:“你们想周恩来伯伯吗?他要来看你们啦!”同学们听了很高兴。陶校长又接着说:“周伯伯和邓妈妈一起来,他们要看你们演荷花舞。”古圣寺门侧,有一个荷花池,陶先生命名为“周子池”。池在校长室——逸少斋旁边。他写了一首《荷花舞》词:

“天上团团月,地上团团叶。生就玉精神,好像仙姊妹。看不清,是明月美,还是荷叶美。”

“活泼小弟弟,美丽小妹妹,我和人跳舞,这是第一回。看不清,是明月美,还是少年美。”

“若问我来历,敦颐最先言,但开君子花,流芳千万年。仍旧是,出生污泥,污泥不能染。”

陶校长对同学们说:“荷花的品质是多高尚,周伯伯要你们像一朵朵荷花,生长在黑暗的年代,却要有纯洁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同学们为了迎接周伯伯和邓妈妈,从“周子池”采来了碧绿的荷叶,连夜赶排荷花舞。

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在古圣寺住了两夜,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们作了重要报告,观看了荷花舞和同学们的音乐、戏剧排练。召开了各方面的座谈会,并分别找了个别党员谈话,安排应变计划,布置转移工作。周恩来还为同学们题了字:“一代胜似一代”。邓颖超题字是:“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

周副主席在育才期间住在“逸少斋”。陶先生和学校共产党支部,派了由抗大和陕北公学毕业的教师杨寿南等同志,夜间持枪保卫。丁右涵同志专门照料生活,周恩来同志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吃茶。第一餐饭办了六菜一汤,副主席说太浪费了,不吃。副校长马侣贤一再解释,说是陶校长刚走时交下的任务,招待不好是要受批评的。原来,陶校长因另有重要事情,他陪周副主席到校后,便回北碚去了。周恩来同志无法,只好接受了,但将六个菜减为四个菜。后来,这笔招待费全部是由陶先生负担的。当周副主席离开育才的第二天,9月27日,陶先生就向学校结算了这笔费用。他在给马副校长的信中写道:“关于周恩来、邓颖超诸先生来校参观之一切费用,由我个人担负,照来单所示,共计57元9角。现将屡次代垫之发票送上,共代育才垫出48元5分,另找上现洋9元8角5分,共计57元9角,两抵正好,请赐一收据给小朋友带来,使我放心。”

周副主席回重庆后,又寄来400元给学校,陶先生在10月11日给学校的信中说:“肖生同志:周恩来、邓颖超二先生参观育才后,觉得小朋友健康有欠,特捐赠400元为小孩们购买运动器具之用。这是指定捐款,请开具正式收据交下,以便送去致谢。”

 

作者:李萱华

摘自《陶行知故事集》上海书店出版 19914月第一版 龚思雪 彭洋 吕长春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