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xin   wen   bao    dao
少年说家风!让陶行知精神「动」起来


当蝉鸣撞上热忱,当青春邂逅家风——这个暑期,来自晋元高级中学、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的学生志愿讲解员们,在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写下了属于他们的闪亮篇章。为了让学生志愿服务既够专业又有温度,纪念馆早早备好“成长礼包”:《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细则(试行)》划出清晰规范,三阶培训体系则像阶梯一样,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托举着少年们成长。

第一阶是“知识打底”。纪念馆老师当起引路人,带着学生了解纪念馆的历史脉络,细致钻研陶行知家风馆的展览内容,就连讲解时的礼仪姿态都逐一指导。陶行知先生的往事里、关于“自立、亲民、爱国、求真、奉献、创造”的家风密码,就这样悄悄住进了每个人心里,为后续服务筑牢根基。

第二阶转入“模拟实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大家在仿真场景里熟悉讲解全流程,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练习应对,讲解能力在一次次模拟中不断提升。

最让人期待的是第三阶“个性创作”。跳出千篇一律的脚本,他们把自己对“亲民”的理解、对“创造”的感悟写进讲解词。有人结合生活经历解读“自立”,有人联系当下时代阐释“爱国”,陶行知家风在少年们的表达里,变得鲜活又动人。

服务期间,学生志愿者们每天准时到岗,全程坚守岗位。阳光穿过展厅的窗户,落在他们胸前的志愿者证上,也映亮了他们讲解时专注的眼神。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为市民讲述陶行知家风故事,还在“讲解+体验”互动环节里,主动和市民们交流互动。

“这些孩子讲得真不错!”参观者的随口夸赞,成了最有分量的肯定。纪念馆的老师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些许紧张,到后来能从容自如地讲解,从照本宣科到融入个人思考,真切感受到这段经历的价值。志愿者们也直言:“当看到有人因为我的讲解对陶行知家风产生兴趣时,心里满是成就感。”

这个夏天,他们是家风文化的“小火苗”,把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更是追光的少年,在服务中收获了表达的流畅度、沟通的亲和力,也收获了被需要的幸福感。这段志愿经历,早已不只是暑期作业里的一笔,而是青春里闪闪发亮的记忆——毕竟,能带着热爱去传播美好,本身就是最棒的成长。

wps2.png 

志愿者感言——

我原本没有预想过这个问题的——陶行知先生,在全中国、在全宝山是这么有名的伟大人物,那纪念自然是多点占地面积好——至少不应该隐于市井之中,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的。在这里,有我模仿着比我年纪稍长的青年讲解员,为小朋友们讲解过的展板;在这里,有炎炎夏日免费开放的空调房,会有老大爷进来避暑,并且可能遇到性格外向的小志愿者推销式的讲解;在这里,曾今有一位叫做陶行知的大学教员,把知识、理想与信念传递给一群“小先生”。这里并不要求声名远扬,这里只是有一点故事,以前是人们的感同身受,现在是文字与史料,而我是这里的一群人中的一个。小先生负责承担知识传播责任,这一群人负责将这段故事讲给来到或路过这里的人听。所以先生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活着,并会一直活下去。这种存活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存活也不追求剧烈的声响。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高二1班 唐懿

在陶行知先生逝世79周年之际,我非常荣幸能够在纪念馆的《海上家风》展览志愿讲解,再一次让我回归“小先生”的身份。当展厅灯光点亮一双双炯炯的目光,当我真实站在展板前,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讲解的这份工作的力量,不同于家中疏通稿子时的悠然,是想要将历史故事分享给听众的急切,有些紧张,有些慌乱,但更多的是要将故事讲完、讲好的坚定。本次活动使我的身份从往常的听众转变为讲解员,我体会到了讲解员在展馆中的重要性,是将沉默的展品与故事经过转化变为生动语言传播给听众的过程,成为一名好的讲解员,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讲解完毕,老师对我进行了指导,从中我获得了许多讲解技巧、规范,受益匪浅。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 高二(2)班 顾靖盈

陶行知纪念馆里,先生静立于像中,那副老式眼镜似乎仍在凝视教育的沧桑。馆中陈列着先生创办晓庄师范的艰难足迹,抚过泛黄手稿上力透纸背的字迹,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宛如春日暖阳,融化了我心中对教育理解的薄冰——原来教育的精髓,是捧出一颗赤诚之心!志愿服务如同一次无声的实践课,它告诉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触碰、生命对生命的呼应。当我们将赤诚之心捧出,每个平凡岗位便都能成为先生教育理念的鲜活道场;每一次渺小奉献,皆是心与心之间那道最温暖的教育微光。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一8班 梅子奕

今年七月,我在陶行知纪念馆完成了两次志愿服务,这两次志愿经历,在我心里插下了对"生活即教育"的深刻体悟。18号的讲解任务,让我在一遍遍复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生平中,逐渐触摸到他教育理念的温度。而25号的纪念活动,我光荣担任主持人,更让这份感悟有了具象的落点一﹣陶侃先生讲述的家族记忆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不再是泛黄的文字;晋元学子朗诵的《小先生之歌》里,"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的理念正被年轻的声音唤醒。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一8班 周智琳

我万分有幸参与了七月的陶行知纪念馆志愿活动,此行获益良多,感悟尤深。23日,我作为讲解志愿者肃步于馆中,瞻仰着陶行知先生的点滴过往和教育实践,伟立于眼前的是先生鲜活丰满的个人形象;我主持了25日的纪念活动。怀着对先生深刻的理解与尊敬,谨握话筒时,心中的怀念与敬爱更溢于言表,活动结束仍久久不能平息,我更立志以先生为榜样,尽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他的精神。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高一2班 程堡

参与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79周年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活动中,朗诵《小先生歌》时,我仿佛跨越时空,触摸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温度。敬献鲜花、向汉白玉像鞠躬,庄重仪式里,敬意与使命感在心底扎根。担任主持,是挑战更是成长,从紧张到从容,我学会以青春之音传递对先生的追思。作为志愿者,协助流程推进、聆听”小先生宣讲”,让我对陶行知教育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一2班 卢昱企

 

审稿:周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