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xin   wen   bao    dao
打卡陶行知纪念馆的N种方式丨这个暑假,教育火种这样传递


七月流火,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里却涌动着别样的热络——从幼儿园师生到港澳青年,从学术研究者到公安干警,不同身份的参观者在这里共同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生活教育课”。纪念馆的教师们以文物为课本、以史实为教案,让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的理念穿越时空,在暑期的热闹里焕发新的生命力。

幼儿园里的“红色师道”启蒙

“小朋友们看,这是陶行知爷爷当年用过的油灯,他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写下‘捧着一颗心来’的誓言哦!”7月1日,南京晓庄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纪念馆副馆长陶侃的生动讲述中,第一次触摸到教育家的温度。通过实物观察、情景问答,原本抽象的“生活教育”理念变成了可感的故事,让“爱满天下”的种子在幼小心灵里悄悄发芽。

港澳青年的“教育寻根”之旅

7月5日,“沪港同心2025”计划的港澳学生们在教师雍松的带领下,沿着一张张老照片走进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当看到先生放弃城市优渥条件、深入乡村创办学校的史料时,有学生感慨:“原来课本里的‘教育为公’,背后是这样沉甸甸的家国情怀。”这场跨越地域的对话,让青年们在历史细节中读懂教育与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

学术殿堂里的“理念新生”

7月下旬,南京的学术研讨会上,陶侃副馆长带来的不仅是纪念馆的“成绩单”——从馆藏文物活化到教育项目创新,更抛出了“如何让‘教学做合一’对接当代STEAM教育”的思考。当理论碰撞出火花,当实践案例被热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教育图谱。

纪念日前的“精神接力”

7月25日,陶行知先生逝世79周年的纪念活动现场,中小学生们与家长并肩而立,在教师的带领下诵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片段。“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现在才明白,这是在教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啊!”一位同学在分享时眼里闪着光。这场跨越代际的纪念,让教育精神在亲子互动中完成了一次温暖传递。

盟员与干警的“初心课堂”

7月末的纪念馆里,两场特殊的“研修课”同期展开:民盟黄浦区委的学员们在胡瑞亮老师的讲解中,从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的史实里,读懂了民盟先辈“教育报国”的赤诚;上海公安学院的教职工们则在“捧着一颗心来”的题词前驻足沉思,将这份纯粹的教育初心转化为职业担当的动力。

高校师生的“教育研学”之行

暑期的纪念馆,成了高校师生们探寻教育初心的“研学高地”。不同专业背景的教育从业者与学子们,在这里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展开深度对话。上海公安学院多个部门的教职工分批走进场馆,在鲍广蕾、孙婵珏等老师的细致讲解下,深入走进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与“教学做合一”的乡村教育案例。当目光落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题词上时,一位从事警务教学的老师深有感触:“教育者的赤诚不分领域,这份精神让我们更明白‘立德树人’的分量。”这场沉浸式学习,为公安教育工作者筑牢了职业信念的根基。上海大学技术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也先后来到纪念馆。张静老师带领大家穿梭在珍贵的史料间,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生动解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念在当下教育领域的现实意义。

整个七月,陶行知纪念馆的教师们用数十场定制化讲解、互动式体验,让“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落地成看得见的实践。当暑假遇上“生活教育”,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成了会说话的老师,每一次讲解都在播撒教育的火种——毕竟,最好的传承,从来都是让精神在当下的生活里继续生长。

 

审稿:周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