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xin   wen   bao    dao
“数智联结时空,文物开启对话”——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课程之“一只皮箱”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基于宝山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于近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设《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课程之“一只皮箱”,通过同侪课堂,揭开红色文物的神秘面纱。

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自行知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一起走进纪念馆,了解科学技术带给他们的神奇体验。3D教学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内涵、应用与操作技巧,以及使用创意模型库搭建模型的方法,学生通过体验三维软件,初步建立三维空间感,掌握三维软件的基本操作。在活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初步尝试与他人进行创意分享与交流,体验劳动创造价值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wps13.jpg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只皮箱,它的箱体上有很多的行李标签,在箱子周围的墙壁上贴满了几十张照片,仿佛是从箱子中一张张飞出来的。就是这个皮箱,在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陪伴陶行知先生去往英、美、法、德等28个国家和地区,奔走25万余公里。皮箱上的这一个个行李标签,承载着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抗战到底的行动和决心。

wps14.jpg 

wps15.jpg 

课堂上,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宝山大华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世外大华实验”)的张乐天同学朗诵了陶行知的诗歌《问自己》。这首诗是陶行知作为救国会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各国前写的,老师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是陶行知,通过这次出国,你可以给国外的人民带去些什么,又能给国内的人民带来些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世外大华实验的学生林嘉辰回答:“当时中国非常贫穷、落后。如果我是陶行知,我将给国外的人民宣传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树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世界形象,并讲讲我们中国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做出的英勇抵抗。我会把国外人民爱好和平的希望带给孩子们,我会争取国外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祖国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行知外国语”)的学生王思无回答:“我认为通过这次出国,陶行知先生给国外的人民传播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精神,鼓舞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反抗法西斯。同时,他也带回了世界人民的支援,帮助中国人民更有力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wps16.png 

行知外国语的朱晨萱同学声情并茂地为大家朗诵了陶行知的另一首诗歌《洗衣歌》。通过这首诗,让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当时陶行知在衣联中开展宣传活动,根据洗衣工接触面广的特点,与衣联侨胞将写有“请不要买日本货”等字样的宣传品,放进每一件洗好衣服的口袋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陶行知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到处奔走,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并结合自身实际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世外大华实验的学生陶轩瑶说:“通过今天的故事学习,我感悟到老祖父,一是爱国,从《问自己》一诗中,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包括他的报告和《洗衣歌》,都可以看出他的爱国;二是爱小孩,他不仅考虑能给中国的小孩带来什么,还考虑到给世界的小孩带去什么;三是节约,他出访28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用这一个皮箱;四是聪明,他遇到困难,总有办法解决。老祖父始终是我的榜样,我会一直向他学习!”

行知外国语的学生李梓睿说:“通过学习皮箱的故事,我能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四处奔走,始终为中国教育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品质和精神。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还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对待困难坚持不懈的决心和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学习新知识,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向陶行如先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撰稿:张文博

审稿:周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