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能力

《爱的教育》,也是我的教育日记(董裕雯)


上海市通河中学   董裕雯

 

一、回首过往,情怀导向,聚焦成长

2014年,从研究生身份转向高中语文教师,初出茅庐的我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班主任。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转变的刹那,不得不说是紧张却带着期待的。学生时代主攻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方向是类书研究。对于语文,尤其是文言的专业知识来说,站上讲台的我还是颇有底气的。而以班主任身份面对学生就显得怯了许多,但是多年的研究学习经历让我明白,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时间实践,还需要工作理念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专业的书籍、报告和建议是我在接触学生时不露怯的底气,于是先占有学习资料吧!大到古今中外名师名家的教育理论,如苏格拉底《只有心灵才会把一切安排的最好》、柏拉图《洞穴理论》、《劝学》、《师说》,或班主任成长史工作室的成册书籍,小到无数教师建议、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纪班规等一一尽网罗。

细细甄辨这些名人名家的教育理念,或隐或显的都显露出一个基础点,即教育的本质还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的催化作用。教师对学生之爱,学生对教师之爱,两者所引发的共情是知识传递、技能教授的基石;没有这块感情磐石,则教与学都无法顺利进行,从教师的教学成长和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两个维度来看,无共情都非裨益。

恰逢此时,学校在这年暑期中组织高一新生在军训期间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如今这届学生已然带到了高三最后冲刺的阶段,而往事细细梳理一一在目,回首这一段成长的历程,收获的果实不仅仅属于学生,还属于教师,也属于家长。而这本薄薄的册子所涵盖着的无限故事情感与理念是学生跨入高中启蒙的一座里程碑,是我懂得如何以学生的目光看待自己教育教学的一面镜子,是家长明白与自己孩子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书不在多,不在厚,在于其能发挥作用,在于能打动人心,在于回首,依然能给人向前走的勇气与力量。

这本书也是属于我的一本教育日记,里面熔铸了我的学生、我的家长的案例,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


二、师生共读,阅读交流,颇有收获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耗时十年写出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爱的教育》,这本书以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最平凡的生活,却令人感觉最真实。该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三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再版三百余次,好评如潮,堪称经典。各国学校教师把这本书定为中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在我国,五四期间该书就被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茅盾等诸知名学者作为当时的“立学园”学生们的重点读物,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的译者夏眄尊先生,在书的序言中如是说:“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羞愧了眼泪。”

阅读《爱的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主体的行为,对学生、家长与教师都提出了一点阅读的要求提示,这是一场集体阅读的盛宴。军训的白日孩子们铁骨铮铮于烈日之下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在月光狡黠的夜晚,远离父母亲远离家,读着主人公安利柯日记,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人生、与父母亲、老师的关系,使得初入高中浮躁不安的内心有所沉淀。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要求做好阅读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写出最令人动容一幕的感受,同时做好整本书的感受总结。在批阅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仅仅能够引述故事情节,做好总结概括,而且还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初步具备了高中生观察生活的思辩思维,如一学生习作:

在如此多的篇目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仁慈的花朵》这一篇。他讲述的是女生们帮助一个因为打扫烟囱而丢失了三十个同伴的小男孩。有这样一句话:“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时他们思想的最好证明。”她们的无私和机智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相比之下,如今的社会就差了太多。人们做事往往都会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他们失去了道义,就难以获得他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只因,就必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就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立不去,公道则亡。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他必将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

又或者有的学生借助着这本书去憧憬未来的高中学习生涯:

来到新的学校,这本《爱的教育》是一块敲门砖,打开了我对未知生活的无限憧憬。其中的主人公安利柯教我如何与同学们、老师们相处,卡隆教会我勇敢和大度,代洛西教会我勤奋与努力……我相信,在开学之后能把这本书教会我的东西带入生活与学习中去。

“这家伙你看怎样?这个铁头,很坚实哩,将来会有点希望吧……”

回首这个孩子的三年,真是如他的结尾一般,“很坚实,很有希望”,参加了无数的校班团活动,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都给予同学和老师积极的帮助,他在履职报告中曾写到担任心理委员时期的案例,这一份“爱的启发”也是他尽职做好工作的基础:

回想种种身份,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在高中承担起第一份责任——心理委员,那时候的我是倍感压力的。在此之前我对于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做过任何方面的了解,而高中三年又恰恰是同学们的心理建设方面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陈雅琴老师定期组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而我真正进入心理委员这个角色的却是我和小c坐同桌的事。

同学小c前不久得了白癜风,大大小小的白色斑块在他的脸上若隐若现。白癜风虽然不痛不痒,但是最大的危害在于有碍观瞻,在日益重视外在美的当今社会,这样的问题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以及生活,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方面的疾患。我在发现了他的情况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时候的他缺少了一份过去的自信,时常盯着某样东西出神。我顿时觉得自己更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便在课前课后对他进行了及时的心理疏导,上网查阅白癜风症状,每天给他鼓励,告诉他脸上的白斑又淡了,轻松愉快的对话方式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温暖。

无独有偶,高三的小s在春考中考上了心仪已久的一所大学,但是却因为来自家庭的压力而忍痛放弃,抑郁低沉的气息环绕在他的周围,在课堂上他与老师意见相左时甚至会出言不逊,连他的同桌也因此受到了波及,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在高三时出现,若不及时调整,会导致难以挽回的的后果。作为好朋友,我积极联系他的家长,在我们三方的鼓励中,小s自己做出了属于他的决定,我也希望他的未来走的更好。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通过与同学的相处,以及对他们的观察,解决心理以及社交方面的的实际困难,我更加清晰地读懂了自己,对自我价值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定位。读懂他人,亦是读懂自己。

《大学》曾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教师也需要阅读《爱的教育》,并结合平日的教学工作做好反思。虽是一十几岁的娃的日记体,读来无甚难度,但却是对工作疲惫之余的我的一场心灵spa,能从中汲取爱,收获感动,当然里面也有满满的教育理念的干货。


三、亲子阅读,表达爱意,化解矛盾

对于家长的阅读学校并不做硬性要求,但作为班主任的我却发动家长一起阅读这本书,对于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家长也没有阅读障碍。要求在读后与孩子进行一次心灵的阅读对话,或者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家书。

家庭孕育是爱的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张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被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加之“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唯学历之风愈演愈烈。许多家长把知识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片面追求学历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培养,这导致了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怎么去爱。而越来越多的家庭矛盾也就如是发生。家校联系若没有“爱”作为基础,则桥梁无法搭建。

我所经历的家校沟通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班中的小W是极度内向的孩子,与母亲的亲子关系十分糟糕。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正准备入睡的我突然接到小W母亲打来的电话,刚接起电话,她母亲就朝我大倒苦水,愤怒而委屈地声称无法和孩子沟通,不能继续和她住在一起了。我非常惊讶,询问她母亲原因。原来小W脸上一直发痘痘,最近换季觉得脸上很痒,央求母亲去看皮肤病,而母亲说了一句“如果是脂溢性皮炎是一辈子看不好的”小W觉得母亲是在诅咒自己。两人就这件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以小W摔门而母亲摔锅碗暂告段落。

接下去的40分钟时间里,由于无法和小W通话,我只能尽可能的说服她母亲,我首先将小W的行为归因为孩子求学压力过大,然后就两人的争吵点聚焦在就医事实的背后——母亲认为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事实,自己已经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陪小w看病,而小W却不知感恩。而小w只希望母亲能够安慰一下自己。分析清楚了两人背后的分歧点,我决定让她母亲先和小W两人相互冷静下,并且从我们三方读的这本《爱的教育》闲聊开,从“感恩·责任”这个点出发进行开导。同时也建议小w母亲凡是不要大包大揽,可以让小w从一些家务的小事做起,让孩子体会一下母亲一天的辛苦劳作,和对家庭付出的不易。

第二天利用在校时间和小w做了一个深度交流,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我们一起读的这本《爱的教育》作为切入点,一起分析了这本书所营造的学习生活环境,《爱的教育》建构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世界——父亲温淳严格,母亲和蔼谦良,老师诲人不倦,同学友爱团结,连街市都变成了“万人的家”呢,完满美好的爱无所不在,这些都是小w所向往的,尤其是亲子关系,她的表述更多一些。但是我也慢慢引导小w看到《爱的教育》在亚米契斯的笔下现出的斑斑暗涩:诺瑟斯自持为上等人,待人接物傲慢无礼,颇显当时社会权贵对贫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凌驾;华梯尼为富家子弟,喜欢炫耀,心胸狭仄,虚荣、自私的上流之风在他身上一览无遗。我们都明白,生活总有不如意之处,渐渐把话题引向亲子关系。在交流的时候,我鼓励小w在高三繁忙的学习中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与母亲的正面冲突;其次,多体会母亲不容易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完成;第三,有时候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虽然有时候难以启齿,但是母亲在繁忙疲惫一天后听到这些“甜言蜜语”也一定会心花怒放的。小w也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表示可以试一试。

其实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矛盾背后,或者说每一个被我们认为“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其实更多的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是家长的性格个性和家庭关系在影响着孩子。爱,内蕴为情操,外显为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形势下会有不同的分类,爱的本质是“给与”与“反馈”,爱的教育就是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在爱的体验中成长,并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爱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的,人权,如今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主席主要表现为四种:溺爱型、冷淡型、放任型和专制型,这些类型的教育往往忽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爱的需求,一个人的经验取代了理性教育,以单纯的说教代替体验等一系列的问题。而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旨在使家长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爱的教育观念。爱的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还需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家长必须尊重他的人格,让孩子有自由成长和发展的权利。尊重是爱的教育的前提,而在教育方式上家长也必须和孩子多多交流,交流是了解的前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家长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爱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仅是孩童视角对于教师行为反思的经验读本,也是使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素质的第一步。至真、至善、至美是人类的终极理想,我们所培育的也是热爱真、善、美的学生。《爱的教育》是安利柯的日记,也是我的教育日记,是每个家庭一篇篇的日记,它不徐不缓的诉说,诉说着最平凡却又最能打动人的情怀,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叹生活与教育本就该如此,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直至永远。

 

作者:董裕雯

单位:通河中学

地址:呼玛路888号

邮箱:371382021@qq.com


青浦区教育信息网 | 奉贤区教育信息网 | 金山区教育信息网 | 松江区教育信息网 | 嘉定区教育信息网 | 闵行区教育信息网 | 杨浦区教育信息网 | 虹口区教育信息网
宝山区教育教 地址:宝杨路158号 邮编:201900 电话:021-6659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