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春天的酝酿,都将在夏季绽放——上师宝分举行高考思辨作文讲座

2024

05/14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外物并秀。值此樱红梅青的好时节,5月6日晚,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语文教师余党绪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全体学生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高考思辨作文讲座,此讲座是余老师《高考思辨性作文的命题类别与分析路径》系列讲座之一。

主讲人简介: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参与统编本教材编写,教育部“领航计划”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尤关注“思辨读写”及“公共说理”的探索,出版《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人文探究》《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祛魅与祛蔽》《说理与思辨》等著作,发表了大量介绍与推广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和案例,主编“中学生思辨读本”“小学生思辨读本”以及“世界文学名著思辨性阅读丛书”, 迄今有2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转载。

余老师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和沙威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态度谈起,认为一个人只能看到他自己能看到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的描述,隐含着不同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事件和现象是不同的:事件具有“一过性”与“独特性”,现象是多事件的反复性与相似性; 现象反复出现,表象上呈现表现出某些相似性本质上的差别,源于造成现象某些因素之差异;反复出现的现象,造成错误归因。从而得出现象类命题的审题与分析路径:合理维度。谁评价?评价谁?评价动机为何?评价标准为何?评价方式为何?这些都是选择分析维度时需要考虑的。

活动现场图片

余老师认为现象类分析在文本解读中有很多体现。他以《六国论》为例,从归因偏差、证据偏差、事实偏差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苏洵的写作目的决定了他看“六国破灭”现象的维度。

余老师分析了隐喻类作文命题的审题与分析路径:同中求异。隐喻是基本的人类思维方式。隐喻的逻辑假设在于自然、社会、人生有相通的规律;隐喻的潜在风险在于各个领域的规律也有相异之处。因此寻找相似点是写作基础,发现相异性是创新开端。

余老师认为论断类命题的分析路径是黄金三问,这个说法成立吗?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告诫同学们要警惕观念崇拜,因为观念都有其适用对象与范围。而很多时候同学们不是想不清,而是想不到。怎样才能想得到呢?需要悬置或者叫停。

余老师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及大量的实例,使他的讲座生动详实、深入浅出,不仅牢牢抓住了同学们的耳朵,也对同学们的考场作文写作有很大帮助。同学们纷纷表示受到很多启发,讲座过后个别同学和余老师进行了互动。

所有春天的酝酿,都将在夏季绽放。希望在余老师的加持下,上师宝分学子能对高考思辨作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知得失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学生感想: 

余老师通过电影《悲惨世界》的片段切入,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通过这段视频讲述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了事件具有主观性。余老师还列举了历年来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并将其进行分类,带领我们揣测出题人的意图,指出了写作的角度与方向,又着重区分了事件类写作和现象类写作,指出事件具有唯一性而现象具有普遍性。又从标题入手,通过范文标题与普遍考生标题的对比,强调多维、深度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受益匪浅。

 ——高二1班 王俊凯


五月六日晚上,我们再一次参加了余党绪老师关于高考作文的讲座,上一次讲座余老师的精彩讲解在我心中如余音绕梁,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启发,所以能再次听到余老师的讲解十分荣幸。余老师承接上次讲座留下的悬念,以《悲惨世界》电影片段为引入,分类讲解了高考思辨作文的命题类别与分析路径,特别点明了观念崇拜对人们思维的桎梏,强调中学作文需要思辨能力,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跳出秉持的偏见,深刻全面看待问题。将现象与事件区分开来,剖析问题的本质。余老师引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你是一个好人,但一点儿用也没有”,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直击写作痛点。

 ——高二2班 金奕懿

学校网址:https://school.bsedu.org.cn/ssdfzbf/

学校邮箱:ssdfzbsfxzs@163.com

联系电话:021-56399918

 

文字丨陈玉萍

 图片丨陈玉萍 

排版丨万亚玲

审核丨马玮莹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