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二次文献

2019.3《习作构思不能漠视学生的思维节律》小学语文教师

202006/24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习作教学中学生语言上的许多问题,诸如条理不清、表达模糊、主次失当、语序混乱等,很多时候是语言背后思维的问题。因为思维混乱、缺乏逻辑、不够清晰,才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种种问题的产生。所以从思维的角度入手,通过图示化、手绘地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建构习作思维,让隐性的白己习作思维可视化,通过对的思维图式的辨析与修正,来把握表达思路,提升表达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习作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实践。

但是对于理性思维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建构和审视自己习作思维的能力极为有限。如果教师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而一味在学生习作思维上要求太多,走得过远,那生本课堂瞬间就会异化,以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教师思维牵制学生思维、教师思维干预学生思维的问题就会出现。课堂上另一层面的、更为深刻的教师强势,将会暴露无遗,给学生习作体验留下难以磨灭的缺憾。

一、对学生思维背景的无视

任何思维都是基于认识。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思维就如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和依托。记得在一节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创设语境,要为北方的朋友推销一种大凉山苹果,请学生帮忙整理表达图式,理出关于苹果推销的几个角度。学生在没有任何关于大凉山苹果相关资料背景的情况下,凭已有经验大体从大小、颜色、形状、味道、价格等消费者关心的要素出发,形成了一个苹果介绍图式,应该说,学生已经尽到了自己全部的责任。但这个图式最终还是没能抓住大凉山苹果绿色、有机等最为显著的特征。那么,课堂为什么没能走到这一步?“板子”不应该打在学生身上。教师既没有体察到学生对大凉山苹果的介绍应该基干对大凉山苹果的了解和认知,也没有能在事前为学生提供有关大凉山苹果的具体图片、数据、文字,甚至实物等。教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思维背景缺乏清晰的、完整的认识,是导致课堂上学生思维僵硬、表达模式化的主要原因。

二、对学生思维轨迹的误判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强调的是战场上交战双方的互相揣度和预设。之所以预设成立、战事获利,凭借的是对人性的理解、思维规律的把握。历史上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小学生认识事物,展开思维也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二年级有一节课,教师带领学生看图写话,用几句话介绍一幅秋景图,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生观察图片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的思维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教师需要对这两个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这节课如果着力在留心观察事物上做文章,那么学生的思维一般会有两种走向:一是关注图片上引起他注意的几种事物,如挺拔的银杏树、金黄的银杏叶,还有那铺满银杏叶的金黄的小路;二是对图片上某一事物的细致观察,如金黄的橘子,学生从橘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乃至他所想象得到的橘子的味道等,来表达他对橘子的印象。这两种轨迹指向不一,

前者更着意于分解画面,按不同顺序有序观察,后者更着力于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表达观察所得。学生的思维倾向不一,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对学生思维轨迹的准确把握,有利于课堂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三、对学生思维状态的屏蔽

学生的思维跟他们的情绪一样,有起有落,飘忽不定。教师对学生思维状态的关注,应该像关注学生的情绪一样细腻、用心。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布置学生介绍家乡的水蜜桃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确定一个自己最想介绍的方面,用短语或句子写在板贴上,然后贴到黑板上。十来个学生写完后把自己想写的内容贴到了黑板上。有写桃花的,有写桃子的,有写桃子生长过程的,有写吃桃子的感受的…教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黑板上这么多的内容,就这样无序地写下来吗?能不能写得更有序一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考《故乡的杨梅》一课,从中整理出介绍水蜜桃的几个方面来。我们不难看到,前面环节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他感兴趣的水蜜桃的一个方面上,或是颜色,或是形状,或是味道,对水蜜桃的认知思维是局部的、点状的、不完整的。而教师让学生随即进行的关于水蜜桃几个方面的内容架构,却是基于对水蜜桃整体的、完整的、有机联系的认识基础上。显然在这个节点上,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对接,中间存在断层,不在同一个层面。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态毫无感知或者直接屏蔽,导致了课堂上学生学习思维的跳跃和割裂,学生从点状的思维状态直接跳到整体的思维状态,中间没有过渡、没有延展、没有心理上的一点准备,这样的跳跃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被动、扭曲和痛苦的,是极不舒畅的。

发展学生习作思维,从思维入手逐步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这是从学习者内部语言的发展来推动外部语言的提升,是把握了语言发展的肌理特征而开展的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提倡。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内部言语思维的启动和展开,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节奏和规律,教师需要尊重,更需要自觉靠拢和俯就,以高度的“学生思维意识”对接学生的思维体验。如果我们可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高“情商”地面对我们的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那我们一定可以感受到学生思维的脉动,感受到学生思维的节律,按着学生的步伐,把学习活动落到实地,不再让学生觉得迷茫和无助。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19.3.73-74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