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学评价

汪燕华

202006/17

一位信息教师的教学初体验

——关键教育事件

改革开放40周年,信息2.0时代已经来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构成了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成为新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小学阶段,信息科技学科只有短短的一年学习时间。在这一年内,我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经过这一年会有什么变化,让我对成为一名信息教师跃跃欲试。于是在2017年9月,我满怀着憧憬,以一位信息老师的身份回到了校园。

一、一场讲座带来的思想变革

作为一位刚入编的新手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接受了为期一年的新教师培训。在这长达一年的实训中,我们经历了33场专家讲座,4位师哥师姐面对面演讲交流。在这33场讲座中,教育学院王晓荣老师的《我们遭遇了“互联网”+“时代”》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王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有如几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做一名小学信息教师;但是随着讲座的深入,小石子沉入水底,水面又归于平静,答案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王老师开场的第一句话“技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一旦你知道了,一切便开朗了。”便牢牢抓住了我的视线。作为一名刚入职场的信息教师,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困惑:教学生什么,又怎么教会学生?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实践操作类课程,在我还是学生的阶段,我的老师教给我的就是操作技能。而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很多汇编很好的信息操作技能书籍,学生完全可以跟着书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做,那还需要我干什么呢?

随后,王老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不可取代?”,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王老师说道:“学校是约束学生学习的场所,集体、合作学习,能促进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我想这就是教师存在的意义所在吧。我们是以一位辅导者的身份去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此时此刻,而是孩子的未来。愉快教育创始人倪谷音说过:“教孩子五年,为孩子想五十年,为国家为民族想五百年。”信息科技教学在小学阶段只有短短的一年,这一年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信息2.0时代下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胜过知识传授的学习;是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合作共赢的学习;是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我真的做好了准备吗?就在我还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节随堂课让我快速地成长了起来,并得出了答案。

 

二、一节随堂课带来的思考

刚开始接触信息科技这门学科时,我想很多老师可能还有着这样的观念,信息科技不就是教学生怎么使用电脑吗?而学生也普遍认为上电脑课=玩电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执教了一节“应用曲线工具”的课。“应用曲线工具”是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电脑绘画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学生积极性也相对较高。由于该单元前几课时的内容相对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多以操作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在教授完“应用曲线工具”这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最后只有少数学生能掌握曲线的应用。因此,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三(3)班学习“应用曲线工具”这一课时,我按照书本先是在教师机上演示了叶子的画法(封闭曲线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操练。在我看起来很简单的几个操作步骤,没想到学生操作起来却很是困难。记得当我演示完,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时,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请求帮助了。“汪老师,这个叶子我画不出来,你来帮帮我。”于是我便过去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但是没过多久,又冒出来几位学生请求帮助。无奈,我只好再次通过教师机给学生演示了一遍。然而,我却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我演示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看电脑屏幕,而是忙着和旁边的学生说悄悄话;在之后的学生操作练习时,我又发现有几位学生不但没有好好练习,反而在用画图工具乱画。

    这节课下课后,我把这些学生都留了下来,冷静过后,我认真地问到他们“平时上课你们表现都挺好的,今天怎么了呢?”

“......”小家伙们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还时不时偷偷看一眼我的表情。

“没关系,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老师保证不会生气。”我试着向他们保证。

“老师,您真的…不会生气吗?”小A同学试探性地问我。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个曲线太难了,我怎么都画不。”小A同学说道。

“今天的课不好玩...”

瞬间,我僵化了...

在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后,我第一次在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挫败感。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信息科技老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的教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其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法与校内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只得主动咨询了乐业小学的穆海勇老师和同达小学的徐孝清老师。他们告诉我,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按一个操作模块进行教学、一个个技能进行训练,而是需要学生完成更多有趣味、有针对性,并且具有综合性的任务——这就是信息老师们经常会提到的“任务驱动教学”,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任务驱动教学”这个概念。

结合穆老师和徐老师给出的建议,我对“应用曲线工具”这节课进行了重构。首先,我从教材着手,再一次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和分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思考,并尝试设计了4个难度渐次递增的教学小任务:画笑脸、画海鸥、画大海、画叶子,图形选择也较为生活化。在这一次的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前一个班集中很多了,尤其是刚开始画笑脸的任务,会让人联想到QQ和微信的表情,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学法指导,尝试为学生编制了操作小口令——曲线三步骤“拖—点—点”等,便于学生掌握操作要领。从课堂效果来看,前三个小任务,学生参与度和完成度都很高,但是到了画树叶这个环节,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被难倒了。最后到了课堂总结环节,当我笑眯眯地问学生:“今天的课堂上,你们学会了什么?”我天真地以为小家伙都会回答我“曲线”时,我听到了这样的答案:“笑脸”、“海鸥”…课后还有学生跑过来和我说:“汪老师,今天的小任务好好玩哦,但是那个叶子好难画哦,我们可以画别的东西吗?”

听着孩子们的话,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课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孩子只是记住了几个有趣的小任务,但是却说不出今天的知识点“曲线”呢?思考过后,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自己对“任务驱动”的理解不够透彻,这种半吊子的认知便产生了“任务驱动”= “设计任务”。的确,这些小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也因为学生们忙于动手实践而显得热闹非凡。但是随着任务的完成,课堂的结束,一堂课下来,学生脑海中只留下了“有趣”的任务,却对学习了哪些信息技术与技能非常模糊,也不明确自己在信息素养上获得了哪方面提升,以后在什么情况下去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于是,我便开始大量查阅有关信息教学方面“任务驱动”的书籍和相关资料。并再次修改了教案,进行了第三次的尝试。

第三次的教学,我对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力求体现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和延展性,同时在出示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尝试观察分析。如第一项任务同样是画表情,我先给出一个笑脸和一个不开心的表情,让学生观察两个表情,说说他们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引出“曲线”这个知识点。由此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形状,引出“单弧曲线”这个概念。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一边念口诀“单弧曲线3步骤:拖—点—点”一边演示,然后板书。接着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 在第二项任务中,通过 “小蝌蚪找到妈妈”引出“双弧曲线”的概念。我先展示一个直线尾巴的小蝌蚪,让学生思考如何把这个小蝌蚪画得更好看。由于小蝌蚪这个图例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们很快能找到不和谐的地方——尾巴。于是我便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蝌蚪。再告诉学生小蝌蚪的尾巴也是“曲线”,但是它有2个弧,我们可以称它为…学生很快能回答我“双弧曲线”。在开始操作之前,我没有演示,我提示学生双弧曲线和单弧曲线画图步骤一样,但是点的方向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尝试。第三项任务,也就是学生最难掌握的闭合曲线的画法,所以在设计任务的同时,特别注重了任务的趣味性。闭合曲线第一笔的落笔位置极为重要,决定了这个曲线的方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个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游戏,引导学生按照扑克牌上的顺序依次点击鼠标,和学生一起总结闭合曲线的技巧“点—点—点”。最后进行思维拓展:扑克牌游戏中的闭合曲线像生活中的哪些闭合曲线?

    这节课后,当我再次问学生“今天的课堂上,你们学会了什么?”我总算听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曲线”。我接着问:“哪三种曲线?”学生也能对答如流。此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要上好一节课,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就像王晓荣老师说的那样:时代变了,工具变了,思维不变,变革就不存在。为了能赶上这样的变化,我需要做出改变!在思想上,我要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我传授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技能,而更多的应该是唤醒学生多学科融通学习,多形式探究学习的思维与自觉;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技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

在行动上,我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度学习,终身学习。深度学习是一个学习流程再造的过程,提倡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以解决复杂问题。也许现在的我去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与课堂深度融合,实现“技术改变教学”的理念还太稚嫩,但是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尝试,就一定会有所改变,有所提高。虽然信息科技一直被当作一门边缘学科,但还是有我们可以创新实践,主动作为的发展空间,虽然我还没完全准备好,但是我可以继续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淑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关键问题指导[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2]马宁,谢作如,吴俊杰. 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S].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16.12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设计指南.[S].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上海市宝山区盛桥中心校

汪燕华

13917147912

631646062@qq.com

宝山区月浦镇古莲路271号

200942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