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学校历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历程  > 正文
办学有方 做人有桩——校长朱凤豪
发布于 2017-01-18 00:00

原文载于《淞中教育》2012年第5期

 

办学有方 做人有桩——校长朱凤豪

潘 仲 彦

 

 

  朱凤豪(1899-1969),男,江苏宜兴人,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上海市特级校长。吴淞中学第7任校长。

        朱凤豪先生192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理专科,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科毕业。曾任江苏南通农科大学教师,江苏省立常州中学老师,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老师、理科主任、教导处副主任。1950年9月调任吴淞中学校长,兼任吴淞区职工业余中学校长。上海市笫四届政协委员、杨浦区第五届人大代表。由于他在教学岗位上倾毕生精力于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成绩卓越,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并于1959年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朱凤豪先生年轻时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热爱祖国,希望中华民族强盛,主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他重视教育,更重视育人。为人乐观,疾恶如仇。在教书育人时,常直言相告,毫不留情。在上海中学期间,以数学造诣精深,治学有道,教学有方著名。解放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并支持革命活动,抗美援朝时,亲自送即将上大学的女儿参军。1951年去苏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担任吴淞中学校长期间,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绩,吴淞中学历届高考录取率都在90%以上。朱凤豪先生精心编写了《新三角学讲义》、《初等代数讲义》、《三角学》、《平面解析几何》等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当时中学数学优秀的参考书,至今仍在东南亚一些华语学校被选为教科书。他还参与编辑《数学通讯》杂志。

       朱凤豪先生在上海数学界有很高的威望,1951年8月赴北京参加中国数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理事;1951年12月,当选中国数学会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委员;1953年4月,当选中国数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57和1959年又先后当选中国数学会上海分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并于同年8月的上海市数学会第一次理事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

朱凤豪先生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为“上海中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十大名师之一,他把“上海中学”成功的经验、治校理念、优良作风带到吴淞中学,将这些作为他治理吴淞中学的借鉴。

来校后朱凤豪先生很重视校园的整治工作,和王一知校长一样,他认为学校没有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是不利于教书育人的,在王校长初步整治校园的基础上,继续整治校园。首先发动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校界北面国民党时期准备建设的中央造船厂(后来计划废除)遗留的大量钢筋混凝土预制的拼装式围墙的构件挖掘出来,废物利用,作为学校东、西两面围墙的构筑材料,基本建成一个横宽大致有150~170米的规整的校园。接着在校内从事修桥铺路。把校河上一座摇摇欲坠,桩脚已腐朽不堪的旧桥拆除,新修成带栏杆的平实木桥,形成小桥流水、垂柳依依的景观。重新修整从南校门直达凹字楼的主干道。

       为了搞好绿化工作,专门请了一位老农,来从事校园绿化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在校园的主干道种植两行梧桐,以期成为林荫大道。在校河两旁植柳树,在学校四周的围墙内侧种植杨树,待将来长大成材可成为围墙内的第二道屏障,既加强了学校的安全,又绿化了整个校园。

       在绿化校园过程,朱校长强调要人人参加校园绿化工作,要每个师生至少要负责种活一棵树,还允许在树上留下记号,他说:“几十年以后树长大成材,人长大成人,再回来寻找自己种的树,多有意义啊!”他特意买回两棵喜马拉雅雪松,买来时仅一米多高,种在凹字楼的草坪里,他说:“别看它小,再过几十年就成了巍巍高塔了。”不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年的学生回校参加70周年校庆时,特意去寻找这两棵雪松,看到它竟长成十几米的的参天大树了,高兴之余自然又想起这位栽树育人的园丁——朱凤豪校长。

 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教育经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朱校长还是千方百计,争取经费,开源节流建设学校,和平楼、职工业余夜校、音乐室……全在这一时期一一兴建。当时学校年年有建设计划,年年都有新变化,给人的感觉就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

      朱校长治校,他常说:“学校的环境和建设主要由总务处来抓;学校的教育质量、学习风气、规章制度主要由教导处来抓”。

      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六点起床,早晨有一节早自习,随后早饭。八点上课,上午四节课,中间有课间操,十二点午饭。下午有两节课,课后是体育锻炼、社团活动,五点晚饭。晚上有两节晚自习,九点熄灯就寝。每周有五天半的课,周六下午和周日休息。

       住宿生周六下午可回家.但周日晚自习前必须回校销假上自习。学生同家必须由家长在“回家联络卡”上签字(盖章),证明学生确实是回家了,以保障学生安全。

      当时学生进出学校有一种“挂名牌”的制度。在教导处和门岗,各有一块按年级划分的学生姓名牌,在每个姓名上都有一个小钉子,上挂(5厘米×2厘米)写着学生姓的木牌,如学生在校时名牌就挂在教导处,一旦学生有事要外出必须到教导处请假填请假单,拿着名牌,到门岗交请假单、挂名牌,才能离校,回来时要拿着名牌,挂回教导处销假。这样从名牌上看学生在校与否,一清二楚,对学生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学校还规定每天九点四十分进行课间操,期间有国旗升仪式,下午四点半有降旗仪式,在升降旗时播放国歌,这时所有在室外的师生不论在干什么,一律要肃立致敬,必须在国歌播完才能自由行动。有一次朱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为升、降国旗问题做了专门的报告,要大家热爱我们的国家,要爱国旗、国歌。对社会上有些单位国旗升上去后就不管了,任凭风吹、雨淋、日晒,他感到很难受,强调我们学校绝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学校还每年开一次运动会,这是检阅全校师生健康状况的盛会,每到这时师生们就会感到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积极报名参加。

       朱凤豪校长治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严于执行。但他提倡学生自治,认为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社会工作能力的平台。学校有学生会,在学生会下有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社团、有文艺团队、球队、体操队,文学爱好组、音乐爱好组、通讯小组……尤其是膳委会办得有声有色,由高年级同学任正副主席,管理计划、财务,各班轮流派帮厨、监厨。每餐二荤二蔬一汤,八人一桌,准时开饭。每月9.5元伙食费,每学期结算一次,通过膳委会的精打细算,每到寒暑假总有结余(约2~3元),这就成了同学们假期活动的经费,或拿去买参考书。所以,同学们对参加膳委会的活动都很有兴趣,而且都认真、积极地参加。

 有一次朱凤豪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我们搞环境建设,绿化校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这一切都应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服务,学校的中心是教学,学校的平台是课堂。”因此他特别重视抓师资培养,抓教研组建设,抓教学观摩,抓教学讲评,以期教学质量的提高。

 朱凤豪先生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与他们一起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研讨教学方法,授传教学经验。他常常告诫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做到“心中有底、目中有人”。

 60年代初由于学校集体宿舍床位不够,朱凤豪先生安排4位新教师住到了自己家的客厅,杨静表老师回忆当年:“他在家和朱师母相敬如宾,住房虽然不宽敞,但把我们四位新教师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在生活上对我们非常关心和照顾。我们感到像在自己家一样的亲切自如。……晚上只要朱校长一有空,就和我们谈教育工作。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怎样一辈子当好教师、怎样向老教师学习到怎样上好一堂课,讲了很多很多,使我们受益匪浅。”

       朱凤豪先生还亲自上课,教授“三角”、“代数”。他上课很少带讲稿,但每堂课都讲得井井有序,论证清晰,逻辑严密,板书优美,使人一目了然。有一次上课.讲到剩下最后几分钟的时候,突然停讲,给每人发一张纸,在黑板上出了个小题.就是利用今天讲的证明题,让你重新证一下。课后他笑着对学生讲:“这次测验是对每个同学听课效果的考量,也是对我教学质量的考验,看看我教的东西同学们能不能听懂记住,从中找出问题来改进教学。”朱校长讲课生动风趣.他课中举例尽量找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以加强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的认识。他上课时有两大特点:①每次板书后,总要用嘴“呼、呼”地吹掉粉笔上的粉笔灰。②每次上课后他总会在身上弄得满是粉笔灰,但他从不在课堂上掸灰,而是在走出教室楼后使劲清理身上的粉笔灰,可见他爱护学生的深情。

       朱凤豪先生任职淞中期间,发扬“坚苦卓绝”校训的精神,学校高考始终保有90%以上的升学率。1955年毕业的同学凡参加高考的,几乎都考上大学了,仅考上北京有关的大学就有30多人,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8名之多。

 朱凤豪先生办学卓有成效,但他从不沾沾自喜,经常在寻找学校的不足,化学老师庄纯曾告诉学生说,“朱校长在理化教研组上说:‘我们学校最大的弱点是理、化的实验条件差,将来如果像上海中学那样有一个实验楼就好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朱凤豪先生办学有方,做人有桩,他告诉老师:“你们要学生做到的事,你自己必需做到;我要求你们要做到的事,我必须做到。”他在校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不愧为一位特级校长。

 朱凤豪先生爱校如爱家,爱生如爱子。吴淞中学57届毕业生王如义先生回忆,“57年春天,我和另外的三个同学在体检时竟被查出患有肺结核。这消息如晴天霹雳,四人不免有些沮丧。朱校长知道后,鼓励我要坚定生活的信念,不要放弃学习。他说:“你离校后就不能享受助学金了,但今后我们会想点办法的。”过后,四位病友相约到我老家诸暨乡下去养病,那儿空气好,生活也便宜。初夏的一天下午,我们四人正在树下乘凉,邮递员送来一封保价信,里面有朱校长寄来的10元钱,这在当时足可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乡里面一下子就传开了。乡亲们说:“天下竟有这么好的校长,还给困难学生寄生活费。”我这才恍然,原来朱校长在和我分手时说的“我们会想点办法”竟是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10元钱!2个多月后,我们回到上海。有一天,突然又收到吴淞中学教导主任王鸿道老师的信,叫我到学校去一趟。见面后,王老师说受朱校长的关照,推荐你和陈道生、袁保庆三位同学到吴淞煤气厂担任厂校教师。就这样,我们在朱校长的关怀帮助下,一下解决了工作和医疗问题。”

十年文革期间,朱凤豪先生被非法揪斗,受尽非人的折磨和凌辱。1969年1月25日,他留下遗书.坚信自己“一生清白,出污泥而不染”,含冤离开人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