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校史专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专刊  > 正文
【吴淞校史】关于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发布于 2022-07-14 00:00


王 根 宝

应该让中国人民从上到下都能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势,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眼光。

——季羡林《<歌德与中国>序》

我们前人早已指出,“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传统对一个民族的重要。……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连贯不断的。这部奇迹般的历史不值得好好总结,深入研究吗?

——任继愈《修订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现实意义

——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话》

一、概述

1. 调研目的

根据区教育局党委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通过调查研究,运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对吴淞中学建校85年以来形成的学校文化进行回顾、梳理,为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提出参考意见,使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 调研方法

查阅资料法;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

二、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24年10月~1949年10月):学校文化建设的奠基阶段

吴淞中学创建于1924年10月25日。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吴淞中学饱尝了旧中国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齐鲁军阀之战、“一·二八”淞沪战事、“八·一三”淞沪抗战,使吴淞中学屡陷战区、频遭兵燹。吴淞中学师生被迫多次迁徙,学校也被迫多次更名,直至新中国成立,学校才全迁原址。可以说,吴淞中学的兴亡盛衰,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维系,成为现代中国跌宕起伏的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灾多难的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为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带来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特征是淬炼出了吴淞中学“坚苦卓绝”的四字校训,陈柱尊作词、萧友梅作曲的以“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为核心乐句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以及由第三、第五任校长程宽正倡导的“苦学苦教”精神。校训和校歌,在吴淞中学精神文化建设的行程中起了奠基作用。

2. 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5月):学校文化建设的提升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十七年间,吴淞中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第六任校长王一知、第七任校长朱凤豪继承了吴淞中学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予以发扬和光大。老革命家王一知校长在吴淞中学文化中融入了“延安精神”,在政治上使吴淞中学上升了一个台阶;数学教育家朱凤豪校长在吴淞中学文化中融入了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学术上使吴淞中学有了更高的追求。两位校长的努力,使吴淞中学在这一阶段成为长三角的三大名校之一(即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浙江省立杭州中学、上海市立吴淞中学),并跃升为市级重点中学,招收华侨学生入学就读。现今吴淞中学卓有成就的校友中,有不少科学家、艺术家、外交家、经济学家等都毕业于这个阶段。这一阶段,吴淞中学的学校文化其内容得以丰富和扩充,即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吴淞中学的践行文化和物态文化,使学校文化建设得到提升。

3. 第三阶段(1976年10月~1998年7月):学校文化建设的复兴阶段

文化大革命这十年间,吴淞中学的发展势头受到抑制,学校整体上处于“瘫痪”,因此而大伤元气。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十年浩劫”终于宣告结束,学校开始进入恢复阶段。但由于区划变易等原因,学校被降格为区级重点中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淞中学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进入了百废待兴时期。以第十任校长陆雷同志为代表的教职员工,不满足于现状,从校训和校歌等吴淞中学精神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吴淞中学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主要特征是提出了“挂区重点牌子,创市重点业绩”的奋斗目标,该目标很快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取得了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吴淞中学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胜利达成了奋斗目标。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高考质量上,二是体现在办学效益上,三是体现在学校影响上,四是体现在管理机制上。同时,“学生为重、学校为重、事业为重”的校本教师文化成为吴淞中学教职工的群体意识。这一阶段,吴淞中学的学校文化进入了全面复兴,并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4. 第四阶段(1998年8月至今):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经历了世纪之交、千年之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的全面实施,吴淞中学进入了学校文化的创新阶段。以徐惠民校长为代表的吴淞中学教工群体借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东风,继承校训、校歌精神,向市级重点中学的平台迈进。学校以研究型课程这个新兴课程为切入点,以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实验学校和上海市、国家级两级绿色学校为支撑,开始了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创新,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多渠道、多项目践行活动。这一阶段,吴淞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创建生态型学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带有前瞻意义的科研课题。吴淞中学学校的文化创新为学校发展输入了崭新的活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型课程成果获得十余项国际大奖;学生社团课程化形成鲜明特色;一百余项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或编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接踵而至;学校成为50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胜利回归“市重点”行列。——学校育人的目标愈益清晰,视野愈益拓宽,品位愈益提升。

四、吴淞中学学校文化的梳理和评价

“精神文化”、“物态文化”、“践行文化”、“制度文化”,是构成一所学校整体文化的四大要素。

1. 关于精神文化建设

“坚苦卓绝”是吴淞中学的校训。坚苦卓绝,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以超越寻常的坚忍刻苦的精神战胜困难,创造辉煌。以“坚苦卓绝”的意志品质,实现“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崇高目标,在半个多世纪中对吴淞中学所起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传承作用,成为学校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成为学校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吴淞中学的精神文化引领着吴淞中学的几代师生员工不断继承、发扬和创造,他们在与时俱进的追求中不断充实、扩展、丰富具有吴淞中学鲜明的传统特质和时代特点的校本文化。

当新千年、新世纪的钟声铿然敲响,吴淞中学开始了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崭新历程。我们认识到,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其核心是必须具有最基本的办学思想,最基本的办学思想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层面讨论,吴淞中学确立了“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新时期办学思想。

通过多年研讨,尤其是在筹备纪念建校85周年系列活动中,通过对吴淞中学建校史上的革命先烈、两院院士、著名人士和成功人士等成长历史的梳理,愈益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始终都坚持实践“坚苦卓绝”的校训和“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在身体力行地进行革命活动、科研活动和其他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活动过程中,无一例外地折射出了他们人格的光辉和魅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主动发展的精神,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实践学校的校训精神和追求“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

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所形成的“坚苦卓绝”的校训精神和“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群体目标,以及在新世纪确立的“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是吴淞中学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达到和谐统一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她就是体现学校群体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吴淞中学特有的“精神文化”。

2. 关于物态文化建设

经85年历史蕴积而成的吴淞中学精神文化,引领着我校师生创造着富有特色的物态文化。在学校更新、翻建工程中,吴淞中学从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总体设计思想入手,保持和新建了能充分体现吴淞中学“文脉”的物态文化设施。

——学校在主体建筑进行翻建的时候,保留了吴淞中学历史上“科学楼”、“和平楼”两座大楼的名称,藉以保持历届校友、历代员工对学校历史的温馨记忆。

——学校在原有一座独拱石桥的基础上,新建了一座联拱石桥,前者保留了“一鉴桥”的名称,后者则命名为“思源桥”,两者皆取义于宋代学者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藉以激励莘莘学子饮水思源,再创辉煌。

——学校根据爱国志士朱自清先生在吴淞地区曾经舌耕笔耘的事实,赋予校河以“自清河”的名称,藉以激励莘莘学子像朱自清先生那样上下求索,追求真理。

——学校在对校园总体格局进行革新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宣传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建校80周年庆典的筹备阶段,斥资重建了校史馆,新建了宣传廊;在建校85周年庆典的筹备阶段,我们又从学校自身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历史传统中深入发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学校文化的要素,在物态文化建设中以建校史上的老照片为载体,大力营建校本文化建设的氛围。目前,学校已在科学楼、弦诵楼、和平楼的走廊上展出精心制作的数十幅老照片。这次学校老照片的集中展示,对激发全校师生爱校爱家、爱区爱国的自豪感,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学校在庆祝建校60周年的时候,编写了《校史资料汇编》第1、第2辑;庆祝建校70周年的时候,编写了《校史资料汇编》第3、第4辑;庆祝建校80周年的时候,编写了《校史资料汇编》第5、第6辑;在筹备纪念建校85周年的短短五年中,在校长室的指导和支持下,目前已经完成了《校史资料汇编》第7至第10辑的编写付印工作。这为我校发掘、发现、发展校史文化资料的工作,传承学校校本文化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成效。

——在绿化和美化校园工程中,我校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近10年来,除了在原有的绿化、美化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还引种了葡萄、柚子、李子等多品种的果树,使吴淞中学的校园成了花园、果园、乐园,为全校师生员工修身养性、丰富知识创造了良好的物态环境。

3. 关于践行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一定理念和价值的引领下所进行的探索、实践、创造等文化行为,这就形成了这所学校的“践行文化”。经85年历史蕴积而成的吴淞中学的精神文化,激励着师生员工躬行力为,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践行文化。

这里仅以吴淞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为例,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吴淞中学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行为。

回顾吴淞中学的历史,我们注意到,在各个历史阶段,学校都活跃着一批进步的学生社团:

1948年,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候,我校就开办了文艺社,他们作了许多专题讲座,如《怎样阅读鲁迅的作品》、《谈谈新诗》等。他们还借《淞声报》开办了副刊,以此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由高二学生组织的潮声社,他们出版了油印的《潮声报》,经常转载北平新解放区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进步老师的启发下,约有30多位同学组织了晨钟读书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进步文学、排戏和学唱民歌和进步歌曲,歌颂解放军,抨击国民党。同时,他们出版了油印的《晨钟》文艺刊物,发表一些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由学生教唱和指挥的晨钟歌咏团,他们学唱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跌倒算什么》、《山那边呀好地方》、《我们的队伍来了》、《八路军军歌》与《白毛女》插曲等。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进入苏州河以南地区;5月27日上海解放,我校的宣传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腰鼓队和秧歌队组成,到南京路西藏路一带宣传;另一路在格致中学附近地区宣传,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从5月28日到5月30日,他们整整庆祝了三天。

1956年,我校开展了“综合技术课”,在校园内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成立了“米丘林小组”,组织学生养鸡、养兔,同时建立金工车间。1957年,校园内蓬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文学小组、朗诵小组、数学小组、航模小组等课外兴趣小组。1978年,我校电子车间生产的电子集成块、发光二极管畅销全国,取得了教育和社会效益。学校园艺组培养实用菌,先后成功培育出灵芝、香菇、木耳、天麻、猴头等十多个品种。校制药厂生产的灵芝糖浆饮誉沪上。文革以后的1979年,我校的遥控车模组、遥控航模组、遥控火箭组积极开展活动。遥控三级火箭在当时已能升空2500米,他们进京作汇报表演,邓颖超等首长和专家观看了表演。据有关资料表明,和当时的美国青少年同类技术相比,我校研制的火箭本身高度要高出2倍半,重量要大出8倍多,升空高度要高出3-4倍。1970年代,我校的“英语角”更是远近闻名,甚至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同志参加,曾任我国驻爱尔兰大使、卢湾区委书记的沙海林就曾是这个英语角的主角。1990年,我校自编教材,以社团的形式在高中生中开设制图、金工、电子等课程以及美术、音乐、形体舞蹈等选修课。1993年起,本校学生合唱团连续5次获上海市重点高中合唱比赛一等奖,1次获全国一等奖。

2002年至今,随着我校社团活动的地位日益提高,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逐步增加,社团类别也开始增加,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兴趣爱好型,如书虹画社、方舟模型社、DV社团、文学社、英语戏剧社等;

2.文体娱乐型,如合唱团、健美操队、桥牌协会、乒乓球俱乐部等;

3.政治公益类,如中学生党校、团校、志愿者服务队、金爱心孤老服务队等;

4.课题研究型,如生物与环境研究社、OM社团、创造发明社团、数学研究社等;

5.学科竞赛类,如化学奥林匹克、数学奥林匹克、生物学奥林匹克等。

这些社团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团生活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彩的校园生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发展了许多学生兴趣特长,也填补了家庭生活和学校基础型课程教学中的不足。社团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在逐渐增大,成为我校学生个性主动发展的重要舞台。

我校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自发性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己寻找合作伙伴、挑选指导教师、自主选课、自主确立学习内容和研究课题,把这种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作为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和改革的一种探索。可以说,学生社团活动是我校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所提出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功能性课程有机结合、综合施教的一种教育改革尝试。目前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正式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之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通过学生社团教学活动这一形式,我校培养了一批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特殊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学校已有50多项学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各类竞赛的奖项。尤其是荣获上海市明星社团称号的“生物与环境”社团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开展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目前,该社团已获得市级奖项40余项、国家级奖项20项、国际大奖9项。近三年来,有20多人获得教育部报送大学资格。2005年有3名学生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的极高荣誉(全国迄今只有8名学生获此荣誉)。近三年,每年都有1名同学被授予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的称号。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也多次专题报道我校学生社团活动情况,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形象。

4. 关于制度文化建设

吴淞中学的合作管理机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校通过校长室、党总支为领导的,以教代会、学代会为主轴的民主管理程序,在制订学校系列规章制度、公约规范等具有较高的校本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的发展需求,师生的发展需要,我校都能通过上述程序及时制订相关的适切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保障和导向。

譬如: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三阶段所制定的《吴淞中学结构工资方案总则》(1993年10月),其工资结构中“以量定酬、以质定奖惩、以资历定津贴、依政策领补贴”的原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后,我校根据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吴淞中学<结构工资方案>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1993年10月)、《关于吴淞中学结构工资方案的修改意见》(1994年8月)、《关于吴淞中学<结构工资方案>若干补充条例》(1996年7月)、《对<吴淞中学结构工资方案>中教职员工“个人投入”办法的调整意见》(1997年8月)、《吴淞中学关于增加结构工资中学校投入部分的说明》(2001年7月)、《上海市吴淞中学关于在结构工资中减少个人投入部分及进一步增加学校投入部分金额数的试行意见》(2004年8月)。这对贴近时代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发展要求,提高教工待遇,激发工作热情等方面都是一种促进。

又如:在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全面接轨“二期课改”的初始阶段,学校制订的《吴淞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奖励条例》(2002年10月)中关于“研究型课程”课题参赛的奖励方法对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引领教育改革、明确课改方向等方面在特定阶段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吴淞中学学校文化的深化和展望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软实力在教育发展、学校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突出,学校文化日益成为师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国家发展和百姓诉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不断提升和深化学校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以下就吴淞中学学校文化的深化和展望谈几点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并传承学校精神文化

吴淞中学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最具有校本特色的一个部分。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

上表现为学校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源于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核心价值的认同,而学校的核心价值往往是通过学校积数十年努力所形成的校本文化而反映出来的。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深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在全校形成统一的办学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不是靠投资数亿元就能“速成”的。我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实践的检验,它是优秀的、积极的、令我们骄傲的,有益于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十分珍视这笔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这笔财富最大的效能。

目前,我校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宣传主要集中在高一新生入学军训、学校重大纪念庆祝活动中,或以平面媒体的形式出现。我以为,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增加频度,使之努力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社会活动中去。传承学校精神文化是建立在全校师生员工对校本精神文化“应知应会”、自觉践行的基础之上的。

近几年内,吴淞中学教师群体和领导干部正进入新老交替的时期,对年轻教师和年轻干部而言,能否在继承、发扬、创新学校精神文化方面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能会成为学校能否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依据。忽视了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断绝了文脉,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倡导“和而不同”,使中层行政组室构建并形成部门特色文化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境界,历来被奉为我们处世的圭臬或被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

“和而不同”的思想反映在学校,我们应该倡导在全校形成共同愿景的前提下,各中层行政组室应努力根据组室工作特点、服务对象构建并形成部门特色文化。即使是三个年级组在学校共同愿景的框架内,也应努力形成本年级组的特色文化。而这种部门特色文化需要各部门进行不断总结、概括、提炼和提升,它们首先要受学校总体精神文化的统摄和支配,同时又对学校总体精神文化进行丰富、细化和支撑,使之更切合于部门的工作实际,影响部门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并转化为教工的自觉行动,融入日常教学教育工作。

3. 加强校史建设,使校本文史资源进一步服务于学校发展

近十年来,在校长室、党总支的高度关注下,我校校史建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校长室的支持下,校史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突出贡献为通过走访校友、查阅资料等基本补齐了吴淞中学建校史上所有十二任校长的照片和简介资料,补齐了吴淞中学1927年至1948年毕业生的全部名单,搜集了大量生动形象感人的校史资料,动员了部分退休教师为学校撰写回忆录。这项工作对学校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它可以使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历程、文化的建设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今后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校史的搜集、整理、规范等工作应该保持常态性开展和加强,使之成为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譬如:可以组织编写组,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对所有学校文史资料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参照区志、县志的体例,编写《上海市吴淞中学校志》。这项工作如能开展,将填补中小学修志方面的空白,成为中小学修志方面的翘楚。再则,我校的校史馆搜集和保存了大量可贵的文史资料,但目前校史馆的资料整理工作在我区可算首屈一指,而校史馆的展示、参观功能却还不够到位,这有待于各年级组教师加强有关意识。此外,校史整理搜集工作还主要停留在部分专职员工身上,而这项工作还有赖于全校教工、离退休教工进一步树立“人人都是校史搜集者,人人都是校史书写者”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档案意识、成果意识。

六、简短的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学校作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应该认识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

我们吴淞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卓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又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着让吴淞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我深深地爱着这所校园,所以,我关注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