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
萧友梅 曲;陈柱尊 词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 黉宇峨峨,多士跄跄; 几经变乱,终焉允臧, 永矢勿懈,为吾校之光!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 东西文化,往来相将; 精勤敦笃,舍短取长, 镕冶一炉,为学术之光! 江海之旁,城镇之乡, 报国男儿,千古流芳; 碧血犹存,仇耻敢忘? 努力奋斗,为民族之光!
吴淞中学校歌沿用“前上海市立吴淞初级中学校歌”,原件见于“和衷中学(吴淞中学曾用名)二九级毕业纪念刊(1940年)”。校歌创作背景应为抗战期间。
曲作者为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萧友梅(1884—1940),字雪朋,号思鹤。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澳门,曾于1927年参与创立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校长。
词作者陈柱尊(1890—1944)是上世纪30年代国内闻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广西北流萝村人,曾留学日本,课余治诗文,工书法。历任暨南大学、交通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教授、安徽大学校长。
校歌全篇分为三个章节,
层次意境分明。
“为吾校之光”体现了对莘莘学子学习热忱的期望。学校几经变乱,终于安稳在吴淞江海之旁,安静的书桌已经放下,期待学生永不懈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这就带我们走近了 吴淞中学的校史, 一部光辉卓越的教育历史。 从初创时期起,吴淞中学就以显著的办学业绩享誉四方。以舒新城先生为代表的学校教师在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1928年,吴淞地区从江苏划入上海,学校正式挂名“上海市立吴淞中学”。193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多次进攻吴淞,校产几乎全部被毁,学校只得让师生分别在和安小学、上海敬业中学、新陆师范学校三校继续上课。同年5月,在市政府拨款、社会各界的资助下,迁回吴淞,重建校园。此后,学校规模渐大,教学成绩日佳,声誉日隆。一些文化名人如董健吾、傅东华、黄炎培等文化名人纷纷将子女送来就读。学校与扬州中学、苏州中学、杭州高中并成为“江南四大中学”。据《申报》报道,1935年吴淞中学初中会考成绩跃居全市第一,并一直保持沪上名校的业绩。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学校再度毁于日军炮火,迁入市内成都北路597弄,在异常困苦的“孤岛”环境中,依然坚持办学,易名为“上海私立和衷中学校”。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冲入上海公共租界,“孤岛”沦陷,学校被迫停办。为了避免学生失学,1942年,教职工决心冒险复校,易名为“上海市私立五伦中学”。国难之际,许多学生纷纷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及党领导下的各地抗日武装。 抗战胜利后,前校长程宽正重新担任校长,学校迁回吴淞原址,全校师生清理瓦砾重新建校,并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改用现称。经协商,将吴淞大学城内相邻废弃的同济校舍与吴淞中学合为一体,校园面积被扩大,时为上海市区最大的中学。建国后,著名革命教育家王一知同志、著名数学家朱凤豪先生先后担任学校校长。1978年,吴淞中学被改为杨浦区重点,校领导率全校师生以“挂区重点牌子,创市重点水平”的口号,励精图治,再创名校辉煌。2007年,吴淞中学进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行列。 近年来,学校继续秉承“尽吾身之责、为民族之光”的办学理念,发扬道尔顿制的教育改革精神,不断发展超越,接续培养一代代笃志好学、修身立业的吴淞中学学子,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为学术之光”期待着学生们能学贯中西、知识融通。彼时正是国家动荡之际,国弱民贫,强国先要强教育,强教育先要强学术。学生们在吴淞中学这片校园学习来自东西方的知识,正是要舍短取长,将学术发扬光大。 从学校当年那栋两层木结构凹字楼里走出来的学生,有革命志士、时代先锋、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臣……,以及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一代代吴淞中学学子始终铭记“祖国在召唤”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报效国家的时代重任,而他们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事迹成为了吴淞中学生涯教育的宝贵资源。王思敬院士邀学生赴清华访学,王威琪院士将工程院院士证明、院士证书捐赠予母校,张利兴、朱凤蓉将军夫妇多次回学校开设讲座,共同传递吴淞中学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和绵绵不绝的报国情怀。 “为民族之光”更是承载了教育者对眼前这些未来人才的期盼。国土在日寇铁蹄下沦陷,民族危亡,“为民族崛起读书”成为当时有为青年坚定的信念。用教育强大国家,用知识振兴民族,这不仅是那一代中国学子,更是当代中国学子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安坐校园到学术求真,再到民族崛起,校歌用三个章节表达着办学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96年后的今天,这份期待随着校歌的传唱而继续传承,也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不断加深内涵。学术求真随着创新思维发展更加稳固,民族崛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更加真实。当代的吴淞中学学子,将继续高唱这曲校歌,昂首在江海之旁,为未来之光! · 许在廉,1931届校友。1937年参加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1951年赴苏联库兹巴斯矿区学习,回国后为我国煤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97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