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取自《淞中教育》2010年第2期。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历史尘封,渐行渐远。灵魄不屈,魂牵梦绕。遂成此篇,敬奉先贤。——题记
四幕话剧:中国公学
马 德 清
一、留日退学风潮
(字幕和读白: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纵观学校的肇始,有识文断字先生的私塾,有依托文阁经楼的书院,有善者达人的捐资兴学,有官封府赐的公办学堂。却有这样一所学校,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绝无仅有,一群热血青年,在警醒,在呐喊,在为她而抗争,……
剧中人物:
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人,华兴会、同盟会创始人之一,著有《猛回头》、《警世钟》。
宋教仁:(1882年-1913年),湖南桃源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曾任国民党代理事长。
胡 瑛:(1886-1933),浙江绍兴人,曾任留日学生总会总干事,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
秋 瑾:(1875~1907),女,浙江绍兴人,号鉴湖女侠。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韩汝庚:留日学生总会贵州干事。
姚宏业:(1886—1906),湖南益阳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王敬芳:河南巩县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并创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1905年11月20日,日本东京,留日学生陈天华的住宿地)
(陈天华上场)
陈天华: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秋深霜肃气,木落万山空。
(宋教仁、胡瑛、韩汝庚、刘棣英、黄兆祥、张邦杰,姚宏业、王敬芳上场)
今天是1905年11月20日,孙逸仙先生,把他和汪精卫领导的广东兴中会,与黄兴、宋教仁和我领导的湖南华兴会合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孙中山同志告诫我们:中国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的中坚赖于留洋学生。
宋教仁:4年前,清朝政务大臣张之洞提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育才兴学,奖励游学。到欧美去困难重重,来到日本仅需5天。当年留日学生仅有280人,如今人数已达到8000多。
韩汝庚:陈天华先生,天华同志,昨天一个同胞被打伤了。一个日本生骂他是蠢猪,他刚回敬了一眼,就遭到一群日本学生的毒打。今天又有一个同胞被打成重伤,被推出了校门。
胡 瑛:宋教仁先生,教仁同志,今天的事情,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指着我们中国的版图说:这个地方叫支那,养育着贫穷愚昧的人们,现在已经四分五裂,就等待我们聪明的大和民族解救他们,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实现共福共荣。
刘棣英:这位同胞站起来说:老师,您讲错了,这个地方是我的祖国叫中国,这里的人们叫中华民族。结果招到了日本学生的一片嘲笑。这同胞又说,中华民族不是愚昧的民族。你们的文字,还是两千年前,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三千的童男童女,东渡到这里,传授给了你们。这时一群日本学生围上来,一阵拳打脚踢,…
姚宏业:我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汉唐繁荣,世人瞩目。康乾盛世,大国犹存。只是到了十八世纪,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革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始向外殖民扩张。但我国清朝政府闭关锁国,工业薄弱,至今还停留在农业文明的封建社会中。
陈天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要求: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要求:九龙割让给英国、东北的八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了俄国,赔款900万银元。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我国北洋水师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将我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了日本;并赔偿白银两亿两,相当于日本3年的总收入。1900年,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 的 话 每 日 熬 一 鹰)攻占了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就是为了羞辱国人,每人一两,总数四亿五千万。加上利息一共九亿多万两,是我国一年总收入的12倍。去年,就是1904年,在我国东北打了一场日俄战争,满清政府保持中立,划出国土让两国交战,还说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胡 瑛:真是痛心疾首!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江山都被拱手葬送啦!逸仙先生指出,“日本之文明非其所固有者,前则取之于中国,后则师之于欧洲;若中国以其固有之文明,转而用之,突驾日本之上必可无疑。”但我有一点至今迷惑不解,清王朝是君主专制,大英帝国、日本帝国也都是君主国家,怎么会造成这强弱两隔,天壤之别?
姚宏业:大英帝国是在168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世袭君主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内阁与首相对议会负责。又经过了180年,即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伊藤博文从英国留学回国,效法了君主立宪制,仅用了30年就形成了对外扩张的帝国。我国还完全是帝制,没有立宪,也无民选内阁。有一批进步人士主张保皇改良,1879年严复从英国留学回国也倡导君主立宪,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鼓动了光绪皇帝实施了戊戌维新,仅坚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就囚禁了光绪,杀害了谭嗣同等6君子。
秋 瑾:当今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及帝制,建立起总统和议会全都民选的共和政体。我们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主张武装革命,建立共和。现在遍布世界的华侨出财出力,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准备运到国内,发动抗清的武装起义。
刘棣英:天华君,天华君,不好了,罢课风潮正在漫延。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已在11月2日各报纸中登出。要求清国学生必须在指定宿舍和旅馆,严加管理,限制剥夺了留日学生言论、集会、出版的自由。7日,留日学生总会总干事杨度写了一件上诉书给文部省,没得到回复,说日本政府不会修改第九、第十条,更不会撤销取缔规则。9日总干事杨度无力统领弃职而去,学生总会已瘫痪。
韩汝庚:这是对华人学生的歧视,不取消此两条,决不能轻易罢休。
秋 瑾:对!留学生们团结起来,公开我们的态度。向我国驻日公使馆、日本外务省、文部省递交上诉书。如果不答应,咱们就集体罢课。应该推举胡瑛作为留日学生总会的总代表,协调各校的行动。
众 人:好!咱们分头行动。
(集体下场。)
(字幕和读白:11月28日,上诉未果,12月1日,学生提议罢课。 3日,路矿学堂韩汝庚等八人发出传单,号召于12月5日前全体罢课,誓死力争,废除规则,“学问固急,国体尤重。吾曹宁弃学问,以全国体。苟争之不得,当悉退学归国,以示破釜沉舟之志”。6日后,日本有华人学生的18所学校中已有16所开始罢课。)
(宋教仁、胡瑛、韩汝庚、陈天华、秋 瑾、姚宏业上场)
胡 瑛:如果罢课无效,如何?
韩汝庚:如果都被开除怎么办?
姚宏业:那就一块回国!国再破,那也是咱的祖国!家再穷,那也是咱的家呀!
宋教仁:那就罢学回国。在上海办一所中国的大学。
陈天华:中国要办大学,要办不亚于英国的剑桥、美国的耶路、日本的早稻田的大学。
胡 瑛:好,那就让刘棣英、朱剑、吴勋、王敬芳四人筹划回国兴学事宜。 有不归国者,奈何?
秋 瑾:作为女留学生总代表,我辈绝非胆小怕事之流,决不当害群之马!
韩汝庚:孙逸仙已到南洋、越南一带去筹款了,黄兴已回国内组织郭人漳等人的武装起义,两位同盟会的领导都不在。还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胡汉民、汪精卫、周树人等人组织了维持会,发表文章和演讲,反对罢课、罢学。
胡 瑛:学生会没人管了,各省的同乡会紧急开会商讨对策,但也商量不到一起。有的人主张只罢课,不归国。有的说罢课无用,须得立刻归国。还有些人又偷偷跑去上课。更多的学生不知道归国好还是罢课好,就去东京郊外看风景游玩去了。
姚宏业:一些日本报纸开始嘲笑中国学生,说乌合之众,难以成事,又说中国学生放纵卑劣,爱给墙上乱涂乱画,上课抢占座位争先恐后,公共场合大喊乱叫。种种不堪,歧视限制他们大大的应该,对放纵卑劣、不知自爱之人,必须由政府来限制监督他们。并断言说,中国人团结力甚弱,表面上激烈抗争,争来争去最后只会酿成窝里斗。
陈天华:人人口中都喊着爱国救国,但自行其事、各持己见,空言大论,于事何益?日本人说我等放纵卑劣,同胞们难道不该有所警醒,从而坚韧奉公,力学爱国吗?
宋教仁:陈兄,众人对你雄才文采,推崇至深。日人报章诬我为乌合之众,不能团结,陈兄该提笔作文,遍告同胞,以警醒众人的愚顽心态!
陈天华:没有用的,醒不来的,今天醒了明天就忘了。甲午惨败,庚子奇辱,这些事才过去几年,大家还不该玩就玩,该乐就乐,要真正警醒昏睡之人,谈何容易!
宋教仁:不容易的事便不做了?总得有先醒者唤起后醒者,总得有先行者踏雪探路。
陈天华:(自言自语)你们将来会理解的,我要以我的方式震动众人,警醒同胞,并为国人留一长久的纪念。…,…。我,我,“我自波涛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幕闭)
(字幕和读白:陈天华于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赴海自尽。留下《绝命辞》:
呜呼我同胞!其亦知今日之中国乎?今日之中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
乃进观吾同学者,有为之士固多,有可疵可指之处亦不少。以东瀛为终南捷径,其目的在于求利禄,而不在于居责任。其尤不肖者,则学问未事,私德先坏。其被举于彼国报章者,不可缕数。近该国文部省有“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之颁,其剥我自由,侵我主权,固不待言。鄙人闻之,恐事体愈致重大,颇不赞成。
然既已如此矣,则宜全体一致,始终贯彻,万不可互相参差,贻日人以口实。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惊吾人果有此团体也。惧者何?惧不能持久也。然而日本各报纸,则诋为乌合之众,放纵卑劣,或嘲或讽,不可言喻。中国存亡,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惟留学生而皆放纵卑劣,则中国真亡矣。有放纵卑劣之人种,能存于世乎?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则毋忘鄙人今日所言。惟须亟讲善后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则鄙人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二、筹建中国公学
(字幕和读白:陈天华以身蹈海,震惊华人。留学生群情激昂,决然罢学回国。孙中山、汪精卫、宋教仁、黄兴、胡瑛等同盟会的一些骨干早就被清朝政府追捕,担心归国可能被清朝政府一网打尽。孙中山从越南拍来紧急电报,不赞成留日学生全体归国。我国驻日公使和日本文部省也发文,安抚学生复学。但截止1905年12月21日,仍有3千多留日学生回国。
他们大多从上海登岸,1905年12月26日成立了留日学生总会,并致书商学界通报学潮真相。31日,拟定了办学自治规则。1906年1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各省代表全体会,举定总会职员。1月13日,第二次各省代表全体会。1月18日,(农历12月24日)各省代表第三次全体代表召开,选定第一次公学职员。且经决议,定校名为中国公学,并起草了学校章程。章程根据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规定同盟会由相互独立的执行部、评议部和司法部组成,其中执行部中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和调查六个部门。1月25日春节。1906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十),在中国上海日本租界地,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中国公学举行开校礼,宣告中国公学成立。学生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在当时,一所民办学校有此规模,实属罕见。
(剧中人物:
姚宏业:(1886—1906),湖南益阳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王敬芳:河南巩县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并创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刘棣英: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黄兆祥: 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张邦杰: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朱 剑: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孙镜清:中国公学创办人之一。
(1906年3月18日,上海,北四川路,中国公学校长办公室。)
刘棣英:陈天华先生,尊敬的革命先行者,天华兄,我景仰的同仁,天上可知,身心安息吧!中国公学成立了,要与早稻田大学比肩的大学开学了。我为正干事,王敬芳为副干事,姚宏业为庶务干事,张邦杰为内务干事,黄兆祥为教务干事,孙境清为会计。
孙镜清:中国公学开学授课时,有学生二百六十余人。设普通预科班两个,普通中学班四个,理化专修班一个,师范速成班一个。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
王敬芳:现在,官吏们指我们学生为革命党,清国朝廷又视归国学生为捣乱分子,不予理睬。连普通民众看见一大群剪短发穿洋服的留学生,疑为怪物敬而远之。
姚宏业:国内各地督抚,均嘱劝诸生各保前途,毋贻后悔。又派员共渡东瀛,以抚慰留日学生。日本政府做出许多让步,表示暂缓执行规则。报纸载文说:“驻日杨枢公使限归国学生,近者二月内,一体归东京上课,晚者官费生停费,自费生不送入学”。学生们除了在中国公学之外,大部分已返回日本复学,极少数回到了家乡。
朱 剑:2千多名学生,3个月以来,恰逢隆冬季节,阴历新年。学生们害怕遭家人斥骂,不敢回家。穷愁冻饿于上海街头,欲哭无泪。现在总算都有一个归宿了,我们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黄兆祥:我们中国公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革命的大本营。半年前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宣扬反清排满的革命思想,留日学生亦深受影响,回国的同盟会员基本都在我们学校,有四十余人。前段时间黄兴又去湖南鼓动武装起义,目前秋瑾回国到浙江一边为中国公学筹款,一边为组织革命武装。现在多数的学生,看到了日本的民富国强,我国的民穷国破,心不沉,思不静,慷慨陈词,恨不得立刻就把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推翻。
张邦杰:在日本,辩论正酣。以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张继、马君武为代表的革命派利用《民报》,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保皇派利用《新民丛报》展开了大论战。究竟是应该暴力革命、推翻帝制,还是应该改良专制、君主立宪。 咱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困在这里?为什么要办学?
姚宏业:今日中国,弱者既俯仰随人,无爱国思想,强者又妄诞无忌,野蛮招祸,此二害不除,中国前途之祸未有艾也。而中国公学设在上海,为各国势力侵入之焦点,我同学见外人之恣横,则可生其爱国之心,见教案之损失,则可消其野蛮之气,将来此等教育普及全国,则可鼓铸文明强健国民。
王敬芳:那欧美各国及日本,每人到了6岁,无论男女都要进学堂,所学的是天文、地理、伦理、化学、物理、算学、图画、音乐,习了10余年。还有陆军、海军、文科、农科、医科、师范各专门学问。他的极下等人,其学问都胜过我国的翰林进士。对于这些骄横帝国,我们越恨他,越要学他,越学他,越能报他,不学断不能报也。
孙镜清:几个帝国列强在上海继续扩张租界地。法国扩到徐家汇,震旦学院主管教务的法籍神甫乘马相伯生病之机,变为教会所把持。马相伯愤而辞职,另行办复旦公学已有一年多了。日本租界地也逼近了吴淞,现在马相伯、于右任、邵力子对我们都赞赏有加,辅助良多。复旦公学已在吴淞筹建校舍,也期望我们与他们为邻,到吴淞去办学。
姚宏业:我们现在还难以为继,遑论将来。江南制造局总办郑孝胥捐款千元,郭果能、孙境清、于右任等捐款万元,学校得以正常上课。秋瑾、蔡元培等人也积极为学校筹措资金。商会和官府早先答应出资办校,现又扯皮推诿,资金难以落实。
王敬芳:副干事朱剑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使江苏籍学生深感不快。虽经校方多次解释,并对朱剑批评,然江苏籍学生却执意退学,致使江苏学生退学者五十余人,且登报诋毁,公学几乎垮掉。3月17日朱剑亦因此事辞职。此次风潮对于中国公学影响颇大。沪上学界惑于攻讧之语,对公学不能释然。资金支持的丧失,对中国公学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姚宏业:中国至今以往,有一大问题,将以无数大英雄、大豪杰之心血以解决之,尚不知其能否,就是省界之分,各自为政。今日省界之分,初见端耳。铁路以省分界,而不能修,矿山以省分界,而不能开,学堂以以省分界,而屡起冲突,操戈同室。庄子日:天下事,创始也细,将毕也巨。今日之冲突一笔一舌,将来之冲突一铁一血,鹬蚌相持,渔夫而伺!惟中国公学,镕全国人才于一炉,破除畛域,可以消其祸于无形。
张邦杰:现在日本已对中国学生敞开大门,要培育大量会日语的中国青年,为达到全面占领、统治中国的意图,大量青年倾慕日本,身居本校心欲东渡。
姚宏业:欲占领国家,先控制朝廷;欲统治国体,先以民治民;欲摧垮民族,先堙灭文化。文化灭,民族散,青年弱,国家亡!中华文化啊,谁来拯救你?中华同胞啊,谁来唤醒你?…,…。
(闭幕)
(字幕和读白:姚宏业于1906年3月25日,投黄浦江自尽。3月24日书写了遗书:
呜呼!我最亲爱、最希望、最眷恋中国公学中之诸同事、诸同学,我所最亲爱、最希望、最眷恋中国四万万同胞。我舍父母、弃妻子、捐躯蹈江,缘由中国公学与中国前途关系之重。
中国公学者,因内地学堂之腐败,不足以培养通才,与列强共竞生存,避淘汰惨酷之愁。故创此公学,注重德育,以谋造成真国民之资格真救时之人才者也。
中国公学设在上海,为各国势力侵入之焦点,我同学见外人之恣横,则可生其爱国之心,见教案之损失,则可消其野蛮之气,将来此等教育普及全国,则可鼓铸强健文明之国民。
考各国学术之进化,莫不有民立学堂与官立学堂相竞争、相补救而起,如美国之有耶路大学、日本之有早稻田大学之类,皆成效大著,在人耳目。今我中国公学实为中国前途民立大学之基础,若日进不巳,其成就将能驾耶路大学与早稻田大学而上之。而不能者民气将永不伸,学术将永不振,而中国亦将永无强盛之日。
其临死之言可哀也,倘有贵者施其权,富者施其才,智者施其学问,筹画以共,维持扶助我中国公学,我死后如有知也,愿此一点灵魂与中国公学共不朽。)
(字幕和读白:中国公学在4月29日举行一次公葬两位湖南人的会议。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和秋瑾随船护送,把陈、姚灵柩运回湖南。5月23日, 陈、姚下葬时,送葬的长沙学校的学生有1万多人,学生都统一戴草帽,手执白旗,脚蹬布鞋,身穿白色制服,队伍非常整齐。从长沙城望岳麓山是一片洁白。一个鼓吹推翻清政府,进行革命的暴民,居然能举行数万人的公葬。此事迅速影响了全国。 )
三、艰难教育救国
张东荪:(1886年—1973年),浙江杭州人。1911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张君劢:(1887—1968)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1910年,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于1913年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 1933年组织国家社会党,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历任常委;民族文化学院,任院长。
陈筑山:16岁考中秀才, 后前往日本、美国留学11年。1921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后,任中国公学代理校长、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教务长,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中华教育促进会乡村教育部主任。
陈筑山:因学校创建人之一姚宏业投江,公学同事们倍受刺激,奔走四方求助。两江总督端方允诺自1907年起每年拨银一万二千两。广东粤督张人骏拨银三千两。于1908年,向大清银行贷银十万两,征得上海市郊吴淞炮台公地100余亩土地为校址,1909年,学校迁到现在的位置吴淞炮台湾。
张东荪:因为同盟会在日本刚刚成立半年,40多名同盟会员就来到上海来办学,所以中国公学是同盟会在中国的大本营,也是武装反清革命党人的活动站。
陈筑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都亲自担任过学校的董事,并计划每年拨给学校三百万元作为办学基金。由于袁世凯控制着民国政府,拨款成了空话,中国公学几乎停顿。学校创办人之一的王敬芳他从河南焦作煤矿中每年拿出二万元赞助中国公学,学校复办。1917年,北洋政府自从段祺瑞上台后,各地分治,军阀混战,使得经费无望,学校停办。梁启超一直关注中国公学,担任董事长。1919年恢复招生,王家襄任校长。1921年,张东荪先生来校任校长。
张东荪:学校邀请了叶圣陶、朱自清等担任国文教师,于1922年1月他们又与俞平伯和刘廷陵创办了刊名为《诗》的杂志。邀请了陶载良等为数学教师;丰子恺为国画教师。1922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陈独秀来到吴淞出席中国公学马克思学说演讲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说。
陈筑山:我校有大学部和中学部,学生近300人。大学部仅有商科。今年上半年,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广东召开,公布了教育新学制系统议决草案。根据草案,我校要想办成大学,中学部只能是高中程级的大学预科班,初中程级必须剥离另办。所以在今年5月份,成立了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暑期招生在《申报》上已刊发了广告,现有6个班全是初中程级。教学事务基本全由舒新城负责。
张君劢:以后学校还要办法学科、文学科。附设吴淞中学就要另选校址了。走!咱们到校园了看一下。
(张东荪、张君劢、陈筑山下场)
(字幕和读白:剧中人物:
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7月1日主持“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先后担任暨南大学、沪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教育指南》、《近代中国留学史》、《教育通论》等教育论著近50种,并主编《辞海》。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舒新城、常乃德、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上场)
丰子恺:舒新城先生,现有女学生8名,另聘有女指导员,还有单独的宿舍。还是纷扰不断。有的老师考虑能否劝其退学?
舒新城:我们的前辈陈天华先生在《猛回头》中写道:“要兴女学,培植根本”。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真正害人得很。外国女子的学问与男子一样,所以能相夫教子。这是民族大计,不可不虑呀!
朱自清: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师生都用普通话交流,是一大优秀传统,现在学生的白话文写作,值得称赞。
常乃德:我校国文教师,人才济济,严师高徒,已成气候。
叶圣陶:舒新城先生,自从1922年初,学校试行选科制、单科学分制、道尔顿制以来,一部分学生主动自觉性明显提高,要求课余时间还要开放作业室,涉猎非常广泛,夜间还在和老师讨论问题。
丰子恺:课余的9个学生自主研究会也很活跃,尤其是数理化研究会、世界语研究会、自然科学研究会。参加美术研究会的学生最多,达到70多人。
朱自清:学生对外来的文化兴趣很浓,莎士比亚的剧本、代数、几何、地理都采用英文原版,苦读不辍。
舒新城:自从我1921年担任中学部主任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初见成效。特别是道尔顿制:设立多个分科实验室,师生订立学习公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学习,学生定时交作业。我校与《教育杂志》共同策划出版了“道尔顿制专号”,诸位同仁的文章风靡全国,参观讨论络绎不绝。
陈筑山:但是一些同事把意见反映到我这里,说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不堪重负。有不少的学生滥用自由,滋生惰性,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达不到升级的要求。
舒新城:我们还是要兴利除弊。
常乃德:玉不琢不成器,初中学生,来历各异,多数还没有学习的志趣和方法。如何保证把这些学生都送到大学部的预科来?
陈筑山:是啊,美国实施了全民教育,包括黑人也享有同等权利。我校的学生,原有基础,参差不齐。教育救国,教育应该面向英才,还是面向通才?我们的学校是应该面向中产阶级,还是面向普通大众?那些没有掌握知识基础、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学生们,怎么办?值得再思考。
(幕闭)
(张东荪于1922年2月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学校等地讲学,1924年再次到中国公学出任学长,主持大学部。1923年1月23日,舒新城辞职。试行道尔顿制取消,舒新城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担任研究股主任。1924年张君劢与闻一多在吴淞筹建国立自治学院。1925年,陈筑山、常乃德去河北定县,参与百名博士下乡,推广平民教育。)
四、毁于日寇炮火
(字幕和读白:胡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1906年暑期至1909年10月来到中国公学读书。当时学校出版了刊物《竞业旬报》,胡适由作者变成了主编,他写的文章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词曲、社说、论说、丛谈、札记、译文、时闻、时评。有时候,一期的文字,几乎全部由他一个人包了下来。不足18岁的胡适雄心勃勃,他要“以新思想灌输于未受教育的民众”。中国公学是胡适思想旅程的第一站,更是辉煌成就的基石。从192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第一顶哲学博士开始,到1959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授予的名誉人文学博士为止,胡适已获得博士帽31顶。1928年4月30日至1930年7月,胡适担任了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中国公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1932年2月8日,上海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校园)
学生甲:日本敌寇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在12天前,1932年1月28日的夜间11点,日军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从虹口的日本租界地出来,沿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的我国防线,多亏第19路军在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日军败退回到租界地内。
学生乙:2月3日,日军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
学生丙:7日,一股日军进攻吴淞要塞,一股日军进攻江湾,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蕰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又将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回租界。
学生丁:我们的军人官兵们,骁勇善战,堪称英雄。
学生戊:天空湛蓝,风平浪静,学校幽美,痛快淋漓。
学生己:我们又回到校园了。
众学生:(校歌)“众学生,勿彷徨。尔能处之地位是大战场。尔祖父,思羲黄,尔仇敌,环尔旁。欲救尔祖国亡,尔先自强!”
学生甲:中国公学,我早已仰慕的大学,学生最多达1300多人。学校从1928年秋季起,设文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两院,还有高中部。有商学系、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哲学系、数理学系、史学社会学系、政治经济学系七学系。(可略:担任中国公学的董事和督导的有:郑孝胥、孙中山、黄兴、梁启超、宋教仁、袁希涛。担任中国公学的正干事、校长的有:刘棣英、王敬芳、张东荪、胡适。在此任教的有:胡适、梁启超、邵力子、于右任、马君武、舒新城、朱自清、叶圣陶、杨杏佛、沈从文、朱光潜、梁实秋、冯友兰、严济慈、潘光旦等等。)
学生乙:达尔文的进化论,施莱登的细胞说,道尔顿的原子论,这些太让我着迷了。大学之大,非惟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胸怀之大、眼界之大、学问之大和成就之大。在吴淞,不但有中国公学,还有复旦公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吴淞水产学校、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国立政治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这些学校层次全面、门类广泛,不论是民办还是国办,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学人之长,民族自立。吴淞,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是中国西学东进的最早窗口。
学生丙:自从1927年成立了上海市立吴淞初级中学,原中国公学附设吴淞中学已不再开班,在此时此地,由雄厚文化底蕴所滋养的吴淞中学,也取得全市统考第一名的骄人成就。
学生丁:1660年,在吴淞口建炮台,后来一直驻扎中国的军队。1998年吴淞港口自主开埠。1998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淞沪铁路通车到吴淞。1910年后中国人自己开办当代先进的纺织、炼铁、机械工厂陆续在吴淞生产。在这里没有外国人兴风作浪,中国人能抬起头昂起胸,理直气壮。
郭营长:学生们,不要命啦?快跑!赶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