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 —— 记第四期“青陶小数班”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实践活动
2024
09/20
2024年9月14日,第四期“青陶工程”之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班(简称“青陶小数班”)本学期第一场研修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小学举行。导师潘小明、班主任王萍萍、小先生杨力、盛铸康和20位学员齐聚一堂进行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本次活动由第一小组学员组织开展,上大附校张小芳主持活动,上师经纬黄心怡、上大附小刘君麒进行课堂实践,上师潜溪徐蓉、顾村实验顾豪杰提供跟进课支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2022)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1-5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起始课,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小衔接课是青陶学员共同的疑惑,带着问题我们开展了一天的研讨。
深耕课堂展英姿
活动伊始,上师经纬黄心怡老师从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试教反思和修改四方面进行了说课,课中设计了数苹果、数落叶、计数器三个大情境,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到半抽象,再抽象到数的过程,感知数量逐一增加的过程,理解1-5的意义。通过三个情境对比观察,学生会发现数可以用来表示对应数量的任意物体,接着在“用喜欢的图形画一画”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数和图形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字符号便捷性,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聚力探索绽芳华
评课交流环节,学员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围绕如何在课堂中“认识数的本质,落实核心素养”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度研讨,重点关注如何在课堂情境中、问题中、活动中借助圆等图形,引导学生从感知具体到感知一般,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数的本质;在评课、研课、改课的思维碰撞中,下午的跟进课《1-5的认识》由上大附小刘君麒老师执教。
刘老师通过树叶飘落、鸭子嬉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从具象的树叶、鸭子,逐步过渡到半抽象的图形再抽象成具体的数字,整个过程富有层次性、结构化,注重数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名师引领促成长
随后,潘老师亲自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展示课,在活动情境中,他注重学生“又掉了一片树叶、又来了一只鸭子”这样动态且增量变化过程的感受,积累丰富的表象再过渡到一般抽象和理性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潘老师通过及时奖励、精准表扬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感知体验和语言表达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抽象,理解本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孩子们对于这节数学课意犹未尽,下课后纷纷向潘老师表达自己的喜欢。
最后,导师潘小明对于今天的研讨进行概括和指导。他指出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重要转折阶段,学习方式的转变伴随着规矩养成的必要性,而规矩的培养绝不是说教,是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的慢慢培养渗透,如何听、如何说、如何做,都是在激励的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同样,如何将新课标背景下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也是在一堂堂课中、一次次解决问题的活动当中渗透。此外,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绝不消灭差异,而是要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
新课标是立足根本,新教材是实施抓手,新课堂是呈现关键。青陶学员定会将所思所想、所学所得,切实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淬炼与内化,为新学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