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本培养

实践反思 发展成长

发布时间: 2011/04/11

袁峰瑛,女,1992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学任教,1998年调入海滨二中至今。语文高级教师,硕士课程班结业。现任九年级两个班语文课教学、九〔5〕班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她是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区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区初中语文课改组成员、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兼职教师、市青语会成员、区初中语文学科新教师及新农村教师培训班导师。曾获区园丁奖、区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弹指一挥间,从教已十六年了,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

记得初上讲台,是满怀憧憬,带着激情面对台下的四十几位学生的。语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我努力地耕耘着。翻开课本的一刹那,我感觉一个个方块是我把学生抬高的一块块垫脚石。于是我毫无怨言地弯下腰来,一块不漏地将它们拾掇起来,而后又小心翼翼地垫放在学生们的脚下。刚刚工作的头几年,一心一意地扑在教学岗位上,实干加苦干的确也干出了不少成绩。我的汗水终于赢得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998年,我担负起语文教研组长的重任。这一年,又逢我申评中级职称。我的语文课教学受到了前任语文教研员匡建浩老师的指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传声筒式的语文教学,告诫我要独立钻研教材,要有自己的思想见地,这不得不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自己参加工作初始几年的探索,只是一种浅显的感性的行动,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思考比较简单。

“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教?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学肯定找不准方向,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甚至于阻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我的语文教学。

在那几年里,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渐渐地感到实干加苦干还不行,还须巧干,用理论指导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也为我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理论学习条件,为我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0.9-2001.6,我参加了宝山区第五期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习班,2003.9-2005.9,参加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期间,我风雨无阻,两年内无一次缺席,每学完一门课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十门课程中有六门获得了“优秀”,结业典礼上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2006年,经区进修学院教研室推荐,我参加了市“青语会”的各项活动,对我的语文教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活动中于漪老师慷慨激昂的讲演,充分展示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铮铮铁骨,使我对母语教学引以为豪,充满了信心。在阅读了于漪老师的理论著作后,不仅对语文教学的手段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对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有了重新认识:我们语文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仅仅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为重,我们要放远目光,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我们提升的不仅是今天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是明天国民的基本素质。我将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支点,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使我的语文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

同时,除了钻研教学理论,我渐渐进入教学科研的领域,在课题研究的平台上吸收理论支撑,寻求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我发现,理论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抽象思辩的水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研究提供深厚宽广的背景,可以对实践提供指导。我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由被动到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渐渐地感受到了教科研的巨大作用。我参与了《考点QQ—九年级语文》、《初中语文全解—七年级(上)》等书中部分单元的编写工作,写出了《“发现学习”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走进文本,更要走进学生》、《新课标下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初探》等教科研文章,或交流或发表。

在理论学习研究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教学实践,用理论研究指导日常的教学。

2006年,正是二期课改全面铺开之时,宝山区统一使用新教材,我正值从初三毕业班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实践。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而课改的实践活动更是举步维艰,但是作为教研组长,作为区中心组成员,我义无反顾地站在教改的前列,将二期课改的思想精髓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大胆地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走过了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5.9为全区语文教师开设六年级语文新教材讲座,2005.11在宝山区《名师课堂》开设《中考文言文复习指要》的讲座。2006.11在全区范围开设新教材课例研讨《杜甫诗二首》。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地磨炼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被评为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我积极地组织全组的语文老师开展校本教研,共同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08年下半年,我组经校推荐、块评选,于12月参加区优秀教研组的评比。

工作十七年,感觉自己在慢慢地“生长”。从一个初上讲台的毫无经验的初级语文教师,一步一步地走向经验丰富的语文高级教师。其实,职称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标志而已,关键这几年,我的语文教学之路不停地延伸着,这一路走来,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内力”的作用,更离不开“外力”的作用。这一路,还将继续延伸,曲径通幽处,将有着更为迷人的语文教学风景吸引着我边走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