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心安理得》教学反思
潘来娣
五年级第二学期课文《享受心安理得<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我拿到文章后读了一遍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整篇课文教学以文章结尾处一句中心句“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为主线将三件事一一串连起来,读来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赠人玫瑰,手有<香”。我设计教学时既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研读,更注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理解文本,融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抓住关键句,初步感悟中心
在教学《享受心安理得》一课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理解感悟贯穿全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后很快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通过自读,学生就很快领悟到要想“享受心安理得”,就要“随时随地┪?鹑俗畔搿保?馐潜究谓萄У闹氐悖???恼乱哉饩浠拔?飨呓???乱灰淮???/SPAN>教学中,我抓住句中的训练点,加以感悟。训练目的非常明确,层次也很清楚,先从把句子读正确入手,特别关注了┮糇帧?SPAN style="font-emphasize: dot">着想”的读音;再引导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开始。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明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我让学生用上“只有……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接着,由老师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做到——,你才能——。如果做到了——,你就能——。通过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二、抓重点词句,深入引导领悟
理解课题“享受心安理得”是l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学生了解了文中叙述的这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后,又问“人们是如何享受这份心安理得的?”引导学生自读文章,找找令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默读相关小节画出令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体会体会。学生在阅读交流每件事的过程中,能牢牢抓住l点的词语、句,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比如:第二件事中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看出前房客是个十分认真、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些地方让人十分感动。,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雪中送炭”是作者在刚搬入新家、没有食物、卖场不开的情况下,得到了前房客留下的食品,这份内心的感激是不能N语言表达的,这为理解“为什么感到遗憾”埋下伏笔。教学时,我让学生紧扣“遗憾”一词,思考“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这个遗憾的?”通过思考,学对前房客的举动更感动,对作者的“弥补遗憾”产生了共鸣,由进一步理解了“心安理得”。第三件事中学生从“特意”“很显然”“很自然”等词语感到十分感动,作者的心里也是“好一阵感动”,因此作者也把雨衣留在让人休息的小木屋里,留给后来的游客使用。教学始终抓住题眼“心安理得”进行,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由起初得到鲜花时惊愕、意外,到后来得到前房客的帮助后因无法说谢谢而感到遗憾,并也学着他的样子为以后的房客提供方便来弥补遗憾,直到最后看着登>后的夫妇自然将竹制手杖留下给后来的登山者,自己也自觉地将雨衣抖干、叠好留给后来者,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作者由得到时不安到付出时心安的极大转变。由于三件事是层层推进的,通过围绕“心安理得”的话题讨论,学完三件事后学生再回到中心句进行朗读,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真正认识到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三、N心设计练习,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阅读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我做到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P一直以来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训练难点,本课记叙了作者在欧洲学习生活时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教学中,我结合写事文章特点,设计了表格: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情 |
第一件事 |
|
|
|
|
|
|
|
| |
第二件事 |
|
|
|
|
|
|
|
| |
第三件事 |
|
|
|
|
|
|
|
|
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从文中找出各件事的相关要素,在此基础上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有法可循,完成顺利,进一步巩固了概括记事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
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在引导学生抓文中语句,体会人们互相为对方着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一天,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N园门口,发现( ),心想( ),于是( )。通过引导想象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想象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学会付出,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他人提供的方便、带来的好处的道理,深入的认识了课文中心。
不足之处:
教学最后,在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的同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文章结构的环节。其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这三件事的叙述顺序是由人及己、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以读促写,让学生学到习作的方法,以便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处理好段与段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习作来,最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表达还不够理想,拖延了时间,使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落实,觉得有些遗憾,更引起我的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模??玫嘏嘌???泶锬芰Γ?源锏嚼硐氲慕萄?Ч?课揖醯迷诒究谓萄е校?匀??吕?难?埃?捎诿蛔⒅夭嘀氐悖?骄?沽α耍??允奔渖侠床患埃?谝患?履谌萁锨诚裕?绻?业较喙鼐渥雍螅?苯右?痢⑻寤崛擞肴酥?湮??俗畔氲木?瘢?湍苁∠卤?蟮氖奔淙ダ斫飧?畈愕亩?髁四
总之,通过这样的一堂课,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收获,同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思考,比较安慰,也算心安理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