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教育天地中,我们不断探寻知识 “活化” 的路径,力求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近期,上海市宝山中学七年级的同学们在魏雪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与田径运动巧妙融合,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本次活动围绕 “田径比赛中的数学” 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全方位培养多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探索田赛项目中的数学奥秘
在田赛项目成绩确定的数学探索环节,魏老师通过播放我国运动员在田赛赛事中的精彩瞬间,成功吸引了七年级同学们的目光,将他们带入充满挑战的数学世界。同学们迅速分组,有的小组负责搜索田径比赛的类别和规则,有的小组专注于研究铅球运动员的故事,还有的小组则致力于铅球场地数据的收集。
在了解铅球比赛成绩测定依据时,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通过线上渠道收集专业数据,还在魏老师和体育老师金成的指导下前往操场进行实地测绘和铅球实操体验。课后,同学们用自制流程图、PPT 等方式,生动展示了田径比赛的分类、铅球场地的几何关系以及比赛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铅球成绩的测量本质上就是数学中 “两点之间的距离”,跳远成绩测量体现了 “点到直线的距离”,跳高成绩则涉及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从具象的体育场景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同学们的思维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极大拓展。
揭开径赛跑道的数学智慧
径赛跑道中的数学智慧环节同样精彩纷呈。“中国飞人” 苏炳添的夺冠瞬间让七年级的同学们热血沸腾,随后魏老师抛出关于跑道起跑线位置不同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思考。同学们在魏老师的组织下分组查阅 400 米标准跑道的数据,并在操场进行实际测量。测量过程中,大家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不同小组对弯道长度数据的争议,以及测量弯道时遭遇的重重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在魏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同学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通过查阅专业资料,最终确定了正确的数据;在测量弯道时,各小组积极尝试多种方法,如软皮尺测量、脚步丈量、自行车车轮估算以及运用圆周长公式计算等。尽管初期结果差异较大,但同学们在魏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出测量过程不规范、工具精度不足、方法存在局限以及人为操作误差等原因,并采取了规范测量过程、升级测量工具等有效解决措施。最终,同学们不仅精准计算出了起跑线之间的差距,还成功验证了学校操场跑道起跑线设置的科学性。
绘制田径场地示意图的挑战与成长
在田径比赛场地示意图的绘制与数学应用活动中,同学们在魏老师的带领下,需要获取学校操场跑道和铅球投掷区的数据,并据此绘制示意图。测量操场跑道数据时,同学们运用了多种测量方法,如自行车轮测距法、分段测量、交叉核验等,最终得到了准确的数据。对于铅球投掷区,由于学校缺乏标准场地,同学们在魏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检索获取数据,并深入探究了落地区角度设定的科学依据。
在绘制跑道平面示意图时,同学们根据测量数据确定比例尺,分工协作完成绘图。作品完成后,魏老师组织大家通过互评交流,帮助同学们发现并解决了色彩单一、数据标注不全、比例尺换算出错等问题。在计算跑道起跑线位置时,面对复杂的几何关系和公式运用难题,同学们在魏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绘制出科学合理的示意图。绘制铅球投掷区示意图时,同学们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采用合适的比例尺进行精确制图。
这次 “田径比赛中的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在魏雪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让七年级的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大家不仅扎实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测量、绘图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体育、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展更多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相信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同学们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期待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将这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自强不息
与时俱进
宝山中学
欢迎您
撰稿|魏雪莉、俞璟文
编辑|余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