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共享宝山之光 我们一起向未来5

共享宝山之光 我们一起向未来5

2022/04/15

宝山之光·百年文脉

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宝山中学汇聚了百年城墙、百年化成祠、百年化成路、百年古树、百年教育梦、百年行知缘等多处“宝中百年记忆”,历史的遗迹、文化的景观、名人的轶事……,无一不在记述着学校的发展、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百 年 城 墙

宝山古城建造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距今已有485年。1920年,宝山中学的前身宝山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建于宝山古城西北角,西临西城墙、北临北城墙,墙基便自然成为校园的组成部分。由于城内城墙脚下有高于城中间的墙基,所以,学校西北角地面比东南角高近2米。今天,宝山古城的唯一一段城墙遗迹留存在宝山中学延德堂北面的西围墙边,长约10米,最高处约2米。2009年10月,在宝山区文物保护所的指导下,宝山中学将古城墙遗迹围成景点,并由政府补立“宝山古城墙遗址”纪念碑。


百 年 化 成 祠

1843年,宝山百姓为纪念壮烈殉国的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将军,在县城内西北隅建化成祠。祠堂为砖木四合院结构,正殿安放陈化成提督官服坐像,殿堂高悬“化成堂”横匾,两侧楹柱上刻有“昔时未读五车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此日竟成千载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忘我身不忘我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的对联。1921年,学校因扩班需要,修理与文昌祠相邻的化成祠,利用祠堂正殿和堂前四间侧厢房作教室,化成祠成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 年 教 育 梦

晚清以来江南出现庙产兴学,许多寺观庵堂都被改成新式学校,宝山县也不例外,其中就有一所集庙产之大成的学校——宝山县立师范学校,它的校址遍历宝山县城内各处祠庙,可谓集齐了天地的精华。这所历遍战火与时代沧桑的学校,就是今天的宝山中学;它的创办人,是宝山本地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两任民国教育部次长袁希涛先生。袁先生早年接触新学,意识到教育为治国之本,他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1923年4月,宝山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召开第一次董事会议,袁希涛、朱经农等9位知名人士担任学校董事,并更改校名为宝山县立师范学校,为本地义务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百 年 行 知 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宝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宝山中学及前身宝山师范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宝山师范是宝山最早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主张的学校,上世纪二十年代,宝山师范管城校长信奉并积极宣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努力实践其教育主张。管校长曾请陶行知来校作演讲,将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发展为“做学教合一”,由做上学,由做上教,突出“做”的重要性。陶先生在其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中盛赞了宝山师范“做学教合一”的创新实践,还为宝山师范题写创校贺诗,就这样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做学教合一”开启了宝中的百年实践之旅,成为了宝中的珍贵教育财富。


宝山之光·良师益友

今天的宝中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都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102位教师中市级名师学员8名,区级骨干教师25名,中高级教师比例达85%。教研组是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基本组织,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良好的教研氛围和教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在提升团队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起了关键作用。相信在“用‘宝山之光’托起明天的太阳”办学理念指引下,全体教师会以“爱心、责任、专业、合作”的教风,打造一支“相互尊重、合作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教师团队,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宽广平台,为百年老校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强不息

与时俱进

宝山中学

欢迎您

编辑 | 杨纯义


地址:宝山区盘古路247弄20号 电话:63160973 邮箱:bszx@qq.com 邮编:201900 沪公网安备374738478478 上海市宝山中学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宝山教育党建网 | 宝山教育信息网 | 上海教育门户网 | 上海教育考试院 |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