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校史介绍——百年薪火 风物承续

校史介绍——百年薪火 风物承续

2020/04/19

 

宝山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其前身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旧宝山古城西北城墙根,校园内至今留存着古城墙基础。学校校舍用的是宝山古城内的文昌祠和化成祠,而化成祠就是宝山百姓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而建造的祠堂。岁月侵蚀让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昔日的历史古迹,仍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了解宝中百年历史,每个宝中人责无旁贷!

 

宝山古城墙遗址

宝山古城建造于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兵备副使王仪筑土城,1554年巡抚尚维持、知县杨旦用砖石筑新城。在附近城池中宝山古城属于小城,城高7.2米,周长仅2190米。宝山古城东临长江口,外接东海,全城共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多小河小桥,城内外相通的水关有4个。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新县分治,赐名为宝山县。城内建有县署、监狱、主簿署、典史署、社稷坛、先农坛等,后来又陆续建了孔庙、奎星阁(钟楼)、化成祠(陈公祠)、报功祠等。

原校内城墙北水关_mh1597171578409.jpg

原校内城墙北水关

1920年,宝山中学的前身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建于宝山古城西北角内侧的文昌祠和化成祠,由于城内城墙脚下有高于城中间的墙基,宝山中学西临西城墙,北临北城墙,墙基便自然成为校园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宝山中学的地面至今还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高低差距最多有近2米。当年宝山古城内多小河,学校东南两侧的围墙多处沿河而建,因小河蜿蜒,故原有围墙也多处弯曲。

今天,宝山古城的一段城墙遗迹留存在宝山中学延德堂北面的西围墙边,长约10米,最高处约2米。2002年10月,宝山区人民政府在临江公园内设立“宝山古城墙遗址”纪念碑,碑文指明“在宝山中学的西围墙和校舍西北角老城墙基础尚存”。2009年10月,在宝山区文物保护所的指导下,宝山中学将古城墙遗迹围成景点,并由政府补立“宝山古城墙遗址”纪念碑。

追古抚今,古城的位置与今天的宝山城厢仍可以大约对应,如宝山古城的东城墙在临江公园,南城墙在友谊路南侧,西城墙在宝山中学西围墙,北城墙在宝山中学北围墙;宝山中学在古城内西北角,宝山小学在古城中间偏北处,临江公园在古城内东南角;盘古路、友谊路东西穿古城,东林路则南北穿古城,漠河路在古城之北,密山路在古城之南,友谊支路在古城之西等等。当然,今天的宝山城已远远不止这个范围。

 

陈化成誓死抗敌

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人。行伍出身,历任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和江南水师提督等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扼守吴淞口,亲自驻防西炮台。守备吴淞期间,陈化成铸造铜炮,制备火药,整修炮台,积极设防。他在西炮台依塘设帐,坐卧其中,和士兵同甘共苦。陈化成为官廉洁,军纪严明,生活俭朴,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当时吴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

IMG_20200729_202828_mh1596025725643.jpg

扼守吴淞口的西炮台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1841年),英军入侵我东南沿海,定海、镇海相继失陷。陈化成高度警惕,常驾小舟于风浪中亲自巡视。次年四月(1842年),英兵攻占乍浦后,进犯吴淞口。陈化成立即召集将士,置两江总督牛鉴的投降主张于不顾,激励部下卫国抗敌,战死疆场在所不惜:“化成经历海洋凡五十年。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且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

五月八日(1842年6月16日)清晨,英国侵略军以“皋华丽”号为旗舰的二十多艘战舰窜犯我吴淞口,公然向岸上发炮。时年六十七岁的陈化成亲临西炮台(今吴淞炮台附近),手执令旗指挥炮战。从日出到近午发炮千余,多次击中入侵英舰,击毙击伤英军数十人。

不敢抗击、主张投降的两江总督牛鉴听到初战告捷的消息,急忙摆出总督仪仗意欲邀功。从宝山城中向西炮台进发,刚出宝山南门行至城外校场处,英军望见牛鉴总督仪仗的帅旗,对准仪仗连发数炮。牛鉴见状仓惶逃回宝山县城里,仪仗队伍顿时四散,丑态百出。

英军见牛鉴溃逃,一面集中火力轰击西炮台,一面分派舰只分别在蕰藻浜和小沙背(今宝山中学北面偏西江岸)登陆。东炮台守将余步云丢弃炮台逃走,小沙背守军徐州总兵王志元部毫无准备一触即溃,驻守西炮台的陈化成受到三面夹击,只好孤军奋战。参将周世荣劝陈化成退却,陈化成怒斥周世荣:“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后周世荣贪生逃跑。时英军蜂拥登岸,弹如雨下,陈化成多处负伤,仍挥舞战旗,英勇抵抗,最后因伤重呕血,倒在吴淞炮台,壮烈牺牲,同时殉难的有提标中营守备韦印福等官兵八十余人。

陈化成殉国后,清道光帝下诏在厦门原籍地和上海罹难地建昭忠祠,赐谥“忠愍”。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43年),陈化成的灵柩被护送回家乡福建同安县安葬。宝山百姓为纪念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在宝山建“化成祠”永志纪念。化成祠原址在宝山中学校门内的东侧,上世纪七十年代祠堂因校舍扩建被拆除,唯留当年祠堂旁的龙柏依然挺立。

IMG_20201003_112110.jpg

化成祠原貌

原化成祠有联:昔时未读五车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此日竟成千载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忘我身不忘我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

陈化成与侵略中国的英军力战,最后战死沙场,是值得后世人敬重的民族英雄。

 

陈化成历史评价

陈化成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清史稿》记:“海疆战事起,既绌於兵械,又昧於敌情,又牵掣於和战之无定,畏葸者败,忠勇者亦败。专阃之臣,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呜呼,烈已!偏裨授命者,附著於篇。”

陈化成殉国后,国人有凭吊诗云:

哀陈军门

【清】顾苕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①。

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②。

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

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作者】

顾苕:清代道光年间监生,江苏华亭人,生平未详。

【注解】

遥天:长空。 ②阴灵:月亮的别称。

【简评】

本诗四联明白如话,内中第二联、第三联庶可独立出来作为楹联。第一联写陈化成为国牺牲,以至举世同悲。第二联写陈化成之死的影响,一“壮”一“泣”,互为映衬。第三联出句写“泪”,照应第二联的“泣”;对句写“名”,照应第二联的“留”。第四联的“茫茫烟水阔”和“沧溟”,写恢弘雄阔的情境,叫人想起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歌咏:“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凭吊”二字,则回扣诗题中的“哀”字。整首诗气势浩大,“遥天”、“山河”、“风雨”、“三军”、“万载”、“烟水”、“沧溟”,皆为雄壮高昂的意象,渲染出陈化成“报国捐躯”的浩然正气。

吴淞行吊陈将军(选二)

【清】侯祯

其一

烛龙腾海海水红,火珠跃起摩星空。

  雕弓射天白日落,衣周塘上喷腥风①。

其二

死能杀贼为鬼雄,汗马勋名炳青史。

  刲牲伐鼓走祠下②,有功德于民则祀。

【作者】

侯祯:清朝人,生平未详。

【注解】

①周塘:黄浦江西岸自蕰藻浜口至虬江口,向有圩岸,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七月二日因风潮坍没。雍正十年(1732年)潮灾后,知县胡仁济倡议修塘,衣、周各塘(今淞南、五角场一部分)推举代表要求与护城土塘同时兴修,称之为“衣周塘”。  ②刲(kuī)牲:宰杀牛羊。此处是宰杀牛羊祭祀陈将军,也是借杀牛表示对临战逃脱的两江总督牛鉴的憎恨。

【简评】

这两首诗各有侧重。第一首诗重在写“境”,第二首诗重在写“人”。第一首写鸦片战争中吴淞之战的激烈战斗场景。一、二两句犹如电影画面,“烛龙”、“火珠”生动摹写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腾海摩空的惨烈,使人仿佛能听到刺耳的枪炮声。三、四两句以夸张的笔法,壮写敌我双方攻防之势能震落“白日”,黄浦江上笼罩着血雨腥风的紧张氛围。第二首写陈化成以身殉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二两句写陈化成慷慨赴死的精神必将名标青史;三、四两句则以对比的手法,写人民憎爱分明的情感,对牛鉴为首的主降派和陈化成为首的主战派所表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两首诗既各有所重,又相得益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崇仰之情。

纵观陈化成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抗战殉国的骁将,又是一位治军严明的廉吏。他忠贞爱国,慷慨捐躯于民族危亡之际;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于为官安生之本。他用行动和生命谱写一曲“天风海涛英雄血,千骨忠魂照汗青”的历史壮歌,给中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英雄英名千古留芳,英雄业绩万代流传。

 

化成祠和化成路

陈化成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陈化成壮烈殉国后被清廷敕封为忠愍公,后人为纪念这位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在宝山县城内西北隅建化成祠(又称陈忠愍公祠,今宝山中学内),祠堂为砖木四合院结构,共有房屋十多间,正殿安放陈化成提督官服坐像,殿堂上有横匾。东殿存放陈化成生前穿戴的黑屐、缀满铜钉的软甲战袍以及其他遗物等,西殿悬挂当年嘉定县令陈延璜请画家程庭鹭绘制的陈化成遗像和陈化成戎装佩剑、左手按剑、右手举《军令六条》的画像。每年农历五月初八定为陈化成殉国纪念日。为方便群众瞻仰朝拜,在西城墙内侧特开辟一条通往化成祠的小路,宝山民众在陈化成纪念日上还有迎神赛诗会的盛举。

IMG_20201003_113034.jpg

1920年,宝山中学的前身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于创办于宝山古县城内西北隅的文昌祠。1921年因扩班需要,修理与文昌祠相邻的化成祠,利用祠堂正殿和堂前四间侧厢房作教室,陈公塑像和遗物移入西偏房。每逢陈化成纪念日,学校教师会带领学生悼念陈公。1923年,讲习所更名为宝山县立师范学校。1932年,宝山师范停办,在宝山师范原址重建宝山中学。

1934年,宝山中学校门由东南移,通往化成祠的小路被拓宽改建为进出学校的主干道,定名为“化成路”。

1950年,陈化成塑像移放至东岳庙,祠堂基本保持原样。70年代宝山中学扩建校舍时,祠堂被拆除。陈化成塑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化成祠”由此成为了历史地名。

对于化成路的由来,在1995年的《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有这样一段说明:“化成路在友谊路街道内。南起石皮街,交盘古路(注:1981年筑成命名),北迄宝山中学门口。长217米,路面宽3.5~5米。原为宝山城西城墙内城脚小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陈化成殉难后,在宝山建造化成祠(又称陈公祠),将此小道修筑成道,命名化成路。沿路为住宅。”“宝山区(县)化成路底”曾经是宝山中学惯用的通信地址当年路管部门制作的搪瓷路牌“化成路”,现存放在临江公园内的陈化成纪念馆。

化成路.jpg

从宝山古城到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从化成祠到化成路,一百年来,宝山中学见证了世事的变换和岁月的沧桑,凝聚了光辉的榜样和永恒的怀念。

铭记宝中百年历史,每个宝中人砥砺前行!



地址:宝山区盘古路247弄20号 电话:63160973 邮箱:bszx@qq.com 邮编:201900 沪公网安备374738478478 上海市宝山中学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宝山教育党建网 | 宝山教育信息网 | 上海教育门户网 | 上海教育考试院 |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