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诊断连接线束”专利证明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诊断连接线束”专利证明
来源:
时间:2022 08/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融合发展——产学研一体化下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技术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探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技术、高素质技能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及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在动力电池检测技术、维修案例、教材开发、技术专利、课题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也夯实了专业的发展基础,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并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拓宽了道路。

一、案例概要

2020年1月15日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与上海什弋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花都全球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四惠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本着“合作科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宗旨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就高素质技能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开展深层次合作,以提升汽车维修专业发展水平,发挥学校为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的服务功能

产学研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学校在教学改革上通过校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项目开展以来,企业为实验室投入5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派遣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与学校汽修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动力电池检测技术、市场应用开发及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合作项目以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中的动力电池检测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实践探索,学校将所获取的在该领域最新检测规范及最前沿维修技术进行转化,丰富了专业课程资源,夯实了专业基础,提升了专业教师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了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背景分析

(一)实施背景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通知〔沪府发(2017)36号〕精神,上海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过程。而传统观念认为中职学校能把“产”“学”做好就不错了,“研”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随着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并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对“研”在不同层面、不同范畴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这对各级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发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出掌握最新技术的一线操作人才,为专业改革落地与发挥效能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普及,职业院校陆续开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装配调整、检测维修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机、电控、电池技术)核心技术的特殊性,传统车企4S店的服务模式对新能源汽车“三电”维护及维修方面,在技术上、人员上、设备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受限于对动力电池残值判定以及保障的权威机构和手段的缺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后市场服务能力,特别是动力电池的价值判断和维护保持能力,已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改革目标

通过共建产学研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促进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转型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通过对比亚迪、荣威等市场上主流新能源车型动力电池的数据分析,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技术的实践探索,建立初步的维修技术标准、工艺规范、测试总检、设备工具配备的维修标准体系,共同解决产业技术瓶颈、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和维修人员紧缺的问题。

三、建设思路

(一)知识技能的传播与转化

合作项目通过对检测设备升级改造、检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规范修订和维修技术实践应用等探索,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过程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引入专业课程,开展教材开发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探索实施项目导向、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等模拟生产和科研真实情境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优化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群职业要求以及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应用实际的特色教材、培训课程,为即将爆发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培养社会需求的后市场人才做准备。

(二)校企人员的流动与赋能

企业人员通过担任学校兼职理论与实践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等工作,充实汽修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与学校教师开展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与课程的建设等。学校教师通过参与科研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将科研中获得的最新知识与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同时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锻炼,以企业维修服务项目开发为依托,参与维修技术研发、推广和科技服务,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培训平台的创建与优化

成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产学研融合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咨询、协调、指导和评价作用。依托企业,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优势与企业优质资源相结合,建立集实践训练与就业创业、师资交流与员工培训、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技术支撑和综合实践基地。

四、经验策略

(一)共同建立新能源动力电池维修体系

校企多方整合相关技术和资源,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检测、均衡、维修、测试,使用专业的维修设备进行总成修复。通过对市场上主流车型的动力电池检测数据分析,梳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技术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规范,包含维修技术标准、工艺规范、测试总检、设备工具配备的维修标准体系等内容,形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标准原型。

(二)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共同研讨,针对新能源动力电池进行分类研究,完成电池结构与原理的相关知识整理,依据动力电池检测维修技术标准,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故障进行诊断,制定电池维修方案,开展维修实践应用。

(三)共同编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教学案例

合作团队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测试研究工作,运用检测软件采集电池电芯的电压、温度等数据,通过专利算法对电池进行分析诊断,并以图表及报告的方式反馈给用户,形成了《动力电池的漏电检测、上汽荣威eRX5车电力模式无法使用故障的检测与排除、吉利帝豪动力电池诊断报告》等实践案例。专业教师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报告及动力电池维修案例,制定出新能源汽车“三电”检测工作页及汽车动力电池检修教学案例,并结合新技术重新修订了《新能源汽车概论》校本教材。

(四)共同承担培训与教学职责

充分利用三方在新能源电池检测实践、理论算法、教学经验上优势,初步建立了新能源电池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了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培训活动,提升了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的实操能力。校企共同承担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检测课程教学,将“动力电池内部检查与维护”、“动力电池均衡测试”等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新技术培训,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完成“产学研一体化下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技术的实践探索”市级课题研究,获取“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诊断连接线束”一项技术专利,发表了《上汽荣威eRX5混动动力电池电芯温度过高》、《荣威混动e550高压电池组电芯压差过大》两篇学术论文。

五、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1.夯实了专业发展基础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下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技术的实践探索,完善了专业实训条件、丰富了专业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为专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拓展了学生专业技能

通过对动力电池技术检测、分析与维修实践,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践项目活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3.扩大了专业社会影响力

校企三方强强联手,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联合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为基础,逐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工作室”和“郑岳久博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究工作站”,提高了校企合作层次,创新了合作模式,助力合作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核心设备和补充完善国内领先的维修标准体系,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得到新闻坊、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二)体会思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技术是一项前言技术,整个行业与产业在电池回收和电池检测再利用上还处于不断深入研究阶段。尽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此项技术研究上走出了坚实一步,但在成果转化上还处于培育阶段,需要合作多方进一步深入探索。下一阶段,将以扩大维修技术人才培训为主要目标,完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2]邵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8):7-9

[3]上海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维护技术标准》(试行)[EB],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