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关于报送2020学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报告的通知》,现将2020学年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自我诊改工作概述
1.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
学校参照教育部申请诊断改进抽样复核的5项基本条件进行诊断,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的要求,详见如下:
序号 | 数据项 | 标准 | 学校数据 |
1 | 全日制学历教育 在校生数 | 1200 人以上 | 1450人 |
2 | 师生比 | 达到 1:20 | 1:13.2 |
3 | 专业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不低于 50% | 50.9% |
4 | 校舍建筑面积 | 不少于 24000 平方米 | 48806平方米 |
5 | 生均仪器设备价值 (元/生) | 不低于 2500 元 | 4.16万 |
2.目标链、标准链打造情况
2021年上半年完成学校《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根据规划定位和目标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2021~2023)》、《 “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等5个子规划,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7个专业发展规划,各条线各部门个专业科制定了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规划目标基本成链。
战略定位 | 各项子规划 | 各专业发展规划 |
《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 专业建设规划 |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幼儿保育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
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 ||
校企合作建设规划 | ||
信息化建设规划 | ||
德育发展规划 |
学校继续以《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上海市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市级标准为依据,以学校章程、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为标准,使标准基本成链。学校根据《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规章制度编写规定》,定期进行“查、立、改、废、释”,根据实际情况增补、修改、废除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但有的岗位职责和相关工作标准还未及时修订,标准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层面 | 国家/市级标准 | 学校标准 |
学校 |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 学校章程 学校制度汇编
|
专业 |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品牌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沪教委职(2013)22号) 国家/上海市相关专业教学标准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 | 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专业建设标准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标准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材管理办法
|
3.人才培养数据采集
学校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上海技能人才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等采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学校诊改数据平台还未建立,目前已向教育局提出购买诊改数据平台的预算申请并获批准,预计2021下半年购入并启动全面数据采集工作。
4.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学校基础簿弱,人员分布较杂,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设备已经使用超过八年,存在老化和损坏问题,学校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目前正在转型阶段,因经费有限,学校正在逐步进行设备更换,2020学年更换了大部分服务器存储系统,更新了机房UPS系统,更新部分老式电脑等。
依据建设需求,建成了现代化数据中心机房;建设了网络整体病毒和漏洞防范体系,建立了攻击监控与防护体系及多层防御保护系统;统一了智能校园建设标准,基础信息编码标准和应用程序开发、接口标准,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开发整合各应用系统和数据。学校各项应用存在孤岛现象,根据规划明年将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共享中心三大智能校园基础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数据共享。
学校OA系统、学分制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运用、教学资源不断增加。经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明显增多,学校已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整体推进方案》,并报教育学院审定,2021年下半年启动培训。
第二部分 诊改情况
学校深入学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深化改革、提升能力”为核心,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持续推进各项诊改工作。2020学年,学校根据上位文件精神,以学校第一周期诊改工作运行为基础,制定了学校第二周期《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按照方案,将诊改工作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确立年度工作目标,并通过学校-部门-专业科层层落实
一、学校层面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十三五规划较笼统,子规划不全,年度工作计划与五年规划没有完全贯通;学校、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大、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中高贯通较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全校教职工140人,45岁以上占比60%;青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由于属于区管公办学校,事业编制数由教育局统筹,学校无招聘教师自主权。
学校层面诊改理念、责任意识不强。由于是教学工作诊改,全员参与的主动性不够,考核与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诊改工作未能全部融入日常工作,导致工作推进缓慢;有些条线或岗位对目标和标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影响了目标和标准的制定;没有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因而各类数据、预警依据不全,对诊断及监测结果没有很好落实“8”字螺旋改进机制;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措施
1.谋篇布局“十四五”。
2.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诊改工作;完善诊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诊改工作常态化进行。完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使诊改落到实处。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标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进依法治校。
4.加强面向全体的培训,增强教职员工和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
5.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培训,提升教师素养,提升“双师”能力。
(三)取得成效
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力求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并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子规划,年度工作目标更具体,从而使规划基本成链,目标责任更加清晰,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规范执行和目标的有效达成。根据诊改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学校加强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并通过数据采集、编制学年诊改报告和年度质量报告等进行诊断与监测,发出预警并提出改进措施。严格执行管理程序。凡属于学校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议事决策。2020学年通过校务会、行政会全年讨论通过“三重一大”事项100多项。
学校制定了《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方案》(2021~2025),通过调研对各专业提出优化意见;通过对19、20级学生入学情况的分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近年学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减,学校发出了预警通告;2021年上半年完成申报1个新专业、1个中高贯通专业的准备工作。
学校继续以 “陶文化”为抓手,扎实推进“治行共管、生员共育、师生共修”的要求,加强面向全体的学习和宣传,使教职工对诊改的知晓率有增加,教职员工、学生的质量意识有提高。
学校层面自定目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序号 | 学校目标 | 达标情况 | 努力方向 |
1 | 完善制度建设 | 2020学年修改制度3项,新增制度3项 | 继续完善 |
2 | 招生专业数量、结构合理 | 2020年9月招生新生574 人,比上一学年增加104人。自诊达标。 | 继续保持 |
3 | 人才培养目标 | 2021届毕业生405人,毕业率为99.75%,就业率93.3%,对口率91.4%,升学率为78.89%。 | 继续提升 |
4 | 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5% | 2020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数学和英语的合格率均达到96.85%,超过全市平均95%的合格率;语文合格率94.95%,接近市平均合格率。 | 尽量保持 |
5 | 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已达4.16余万元,高于去年4.1万元。新增纸质图书341册,纸质图书总量达102251册,生均纸质图书70.52余册。 | 继续增加 |
6 | 区域内校企合作数达50% | 确定20家本区域内优质企业与我校合作,占合作企业数的80%。实习学生的起薪从2019学年2500元上升到2020学年的3000元。 | 继续保持 |
7 | 参与“四大活动” (星光计划60%,教学法评优50%) | 参加上海市文明风采活动21人次获奖;参加第九届“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3人次获奖,获奖率67.3%;参加第八届教学法评优三等奖1人、优胜奖5人,未达标。 | 努力提升 |
8 | 师资队伍建设 | “十三五”师资培训全面完成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新增高级技师2名、技师2名、中级2名。37位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 继续提升 |
二、专业层面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各专业制定有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与相应的课程标准,招生就业稳定,整体运行状态较好。但从专业诊改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的布局不尽合理,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品牌与特色不突出,专业发展不均衡;诊改目标链与标准链制定不够清晰,关键点把握不够明确,诊改数据不够齐全,尤其是实时预警数据偏少等。整体看,专业诊改的思路不够清晰,诊改工作推进缓慢。
(二)改进措施
1.确定专业总体发展方向,推进专业诊改工作
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发展战略地位需求,紧贴“十四五”期间宝山区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战略定位,开展各专业“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以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各专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数控专业将向多轴加工技术方向拓展,机电专业将向PLC控制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方向拓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将向跨境电商方向调整,汽修专业将向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将向托幼服务方向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将向电商主播与策划方向调整,新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将保持原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自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确立专业诊改“一年小循环,三年大循环”的工作思路,完成各专业调研报告,制定新的专业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年自诊,完成专业自我诊改报告。
2.夯实学校品牌专业,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继续确定以先进制造类专业为龙头、以城市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总体定位目标,形成“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层次,发挥数控技术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两个学校品牌专业的优势,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等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创建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专业的特色。
3.依据主要诊断点,开展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
针对诊改数据不充分、目标链不明确的问题,学校自定“招生数量、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培养模式”专业诊断目标,开展运行与分析及数据采集工作。
从招生与就业情况来看,数控、物流、汽修、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招生数量变动量在10%以内,机电和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两个专业招生数减少超过50%,下降明显。原因在于2020级学校整体招生数超过计划数,2021级招生数有所下降,为计划数的97%左右,两年变化幅度在24.86%。各专业就业率除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从94.2%下降为65.2%以外,其他专业就超过90%。对比就业对口率,两年来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最低的计算机专业就业对口率也达到72.5%。
从各专业实训条件来看,设备设施较为完善,工位数较为充足,能满足日常实训教学的需要。
从教学资源数量来看,存在数控、汽修、物流、机电等专业教学资源占有数量较大,其它专业相对较少的不均衡及专业教学资源库数量少的问题。
从专业培养模式来看,设有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两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双证融通试点,数控、物流、汽修、机电、计算机等5个1+X证书制度试点。
同时,为进一步细化目标链和标准链,完善诊改工作流程和监测预警机制,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诊改专用平台”的建设工作,力争在下一年度初步完成可监测、可执行的专业层面目标链打造工作。
(三)取得成效
1.推进专业改革工作
继续推进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接受“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跟踪检查”评定结果为“良好”。
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汽修专业与上海巴士第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学前教育专业与上海宝山区行知幼稚园的两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试点效果明显。同时上海巴士第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汽修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继续推进学前教育“双证融通”试点改革。已组织学生两次参加专业技能考核,试点成绩突出。
继续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工作。物流、汽修、机电、计算机和数控等对应“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汽车运用与维修、界面设计、和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等5个1+X试点项目,涉及255名学生。已组织完成54名学生参加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初级鉴定、51名学生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初级鉴定、35名学生参加界面设计职业技能初级鉴定、24名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初级与中级鉴定。
2.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完成市级内涵建设项目物流专业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申报》及汽修专业的《公交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两本教材的开发工作,完成物流专业《陆运货代业务操作》市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添置数控车铣加工课程资源和数控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推进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学前教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控铣削技术活页式实训指导手册开发和新能源汽车教学资源等项目建设工作。完成物流、机电、计算机三个专业1+X鉴定站所建设、完成学前教育画室的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汽修专用教学机房、电工基础实训室、电气安装实训装置、智能制造安装与调试实训台、电工维修实训台、平面设计专用机房等的建设工作。
3.推进新专业申报准备工作
年度内开展市场调研分析,着手推进机器人技术应用新专业申报与建设准备工作和软件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贯通申报工作;同时启动汽修专业新能源方向发展的准备工作。
4.推进对外服务工作
各专业积极参与开展区级职业体验活动,同时数控、汽修、物流、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等专业开展暑假职业体验活动,接待总数为分别为1178人次和254人次,扩大了专业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此外,物流专业依托开放实训中心优势,开展对外1+X技能鉴定考核与保税仓库出入库作业(专项能力)鉴定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