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特色 创新优质教研——宝钢新世纪学校教研组建设
来源 I 宝钢新世纪学校
我校一贯秉承“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的理念,在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中,把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作为思考与实践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在实施校本教研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严格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形式,开辟渠道,坚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抓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学研究与教师进步、组室整体推进、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较好地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现对近年来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方面的工作阐述如下:
一.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基础
学校加盟“上海市新优质推进项目”行列,开启了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新篇章。经过专家引领,内部梳理,确立了以“学科特色建设”为总项目,触发我校教学改革的引擎。在教学改革中,立足学科特色建设,秉承分布式领导理念,推进教研组建设,明确校长是实施校本教研工作第一责任人,并成立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构建了校长室监督、引领,教导处组织、管理,教研组规划、协助,备课组积极实践,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的局面。加强制度建设是确保学校教研组建设有序进行的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新世纪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新世纪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宝钢新世纪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新世纪学校学科专业委员会建设方案》,修订了《教研组工作细则》《备课组运行机制与细则》,增加了《先进教研组评选条例》、《先进备课组评选条例》等一系列校级管理制度,在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为教师个人发展明确了方向。除了制度外教研时间的落实是关键,这是学校层面必须去做的事,所以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教研组除了区规定的教研时间保证他们外出学习教研外,学校中小学统一在排课时给出两节课时间用于中小学大教研用,如数学除周三下午作为教研时间外,每周二的第六、第七节课也可召集全体数学老师参加研讨活动。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进修,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积极为教师添置学习材料;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教科研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近几年来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
二、学校的分布式领导是纽带
在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校长室整体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宏观上勾勒出框架,给出本学期的工作意见;教导处具体思考校本研修推进路径方式,完善举措(见教导处各学期工作计划),通过两长(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会议指导教研组长工作;教研组长带领本组专业委员会成员根据本组的学科特色建设方案,紧紧围绕本学科实际需求,坚持科研引领,教研结合,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规划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都做到了校本研修主题突出,集备时间明确,活动内容详实。例如:语文组本学期的计划摘录
本学期我们的工作重点:优化学案的模块,积累和感悟这两大关键词要同样关注;校本教材完成审核编订。
各备课组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安排如下:六年级,周一下午第二节课;七年级,周二上午第四节课;八年级,周一上午第四节课;九年级,周三上午第四节课。
活动安排表
时间 | 周次 | 主题内容 | 主持(主讲) |
9月5 | 第1周 | 传达两长会议精神, 商讨落实本学期教研组具体工作 | 谢凌 |
9月15 | 第3周 | 2014中考语文卷解读 | 九年级备课组 |
9月29 | 第5周 | 文解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蓉) | 八年级备课组 |
10月13 | 第7周 | 文本解读(内容待定王丹) | 八年级备课组 |
11月10 | 第11周 | 评课活动 | 谢凌 |
11月24 | 第13周 | 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谢凌 |
12月8 | 第15周 | 文本解读《卖油翁》(王丽萍) | 七年级备课组 |
12月15 | 第16周 | 《作文辅导》(刘亚菊) | 七年级备课组 |
12月22 | 第17周 | 文本解读《美容新术》(尉媛媛) | 六年级备课组 |
12月29 | 第18周 | 文本解读《孙权劝学》(范佳) | 六年级备课组 |
三、扎实的校本研修是主体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检查反馈
(1)强化集备:教导处在开学两周内收集好教研组计划,抽出各备课组集备时间,列出全校备课组活动时间表(见附表1),以备不定期检查之用。各学科的备课组每周集备一次,并做好记录,上交教研组长,再由教研组长上交教导处。
(2)定期检查:教案检查分为教案文本的检查及随堂听课后的教案检查两种形式,教导处做相关记录;作业批改、学生评教每学期进行两次,并有记录。
(3)教研组活动每两周至少组织一次,每次活动务必做到“四有”:每次有主题、每人有准备、每人有反思、每人有收获。
(4)每学期各阶段教研组研讨课的阶段活动小结(包括上课教师的教案设计、教案、反思以及教研组长的综合性说明)按阶段上交教导处。
附表一:2014学年第一学期各备课组集备时间安排表
年级 科目 | 六年级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语文 | 周一下午 第6节 | 周二上午 第4节 | 周一上午 第4节 | 周三上午 第4节 |
数学 | 周二下午 第6节 | 周三下午 第5节 | 周三下午 第5节 | 周一下午 第5节 |
英语 | 周五下午 第5节 | 周五下午 第6节 | 周五下午 第5节 | 周五下午 第6节 |
物理 | | | 周一下午 第8节 | 周一下午 第7节 |
化学 | | | | 周一下午 第7节 |
2、落实领导蹲点制度,精细过程管理
由教导处和行政蹲点教研组领导(见附表2)一起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每学期各教研组、年级组蹲点领导坚持听推门课已成常态,并及时检查教案,坚持有听必评,有评必改和回听、回查、回访制度,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两长会议布置阶段性工作并及时反馈点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考试质量分析等情况,指导组长对组内教研工作再推进。在精细过程管理中努力做到:其一,“三必查”,即:即每月一次行政领导蹲点年级组教研组推门听课的记录检查;蹲点年级组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记录检查;大型测试后的学情教情分析报告检查。其二,构建四级网络,即:学校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教研管理网络,组织并指导开展教研组活动。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发挥制度化的转化效应来保障教研的质量。比如:在《校本教研制度》明确了活动的要求“三定”、五有”。组员要求做到:“四有”、三到”。其三,落实“五化”目标,即:备课注重过程化、课堂教学高效化、作业设计分层化、单元测试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其四,实行“2+2+2”评课模式,即每节课至少提出两个优点、两个不足和两条建议。
附:语文组:教导处范蓉老师
数学组:教导处李晓美老师
英语组:陆颖丹书记
理化生组:施忠明校长
政史地组:教导处范蓉老师
音体美组:教导处李晓美老师
3、重视骨干教师的辐射促青年教师的成长
(1)、以学科专业委员会为载体,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我校近三年先后涌现10名区级骨干,为发挥区级骨干、校级骨干的引领作用,基于首届学科专业委员会已有经验,我校现已启动成立了“第二届学科专业委员会”,本届学科专业委员会保留已有“资优生培养”、“中小学衔接”两大项目,又根据学校优质发展之需,既能加了人员,又将“学科特色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委员会成员根据相关维度具体分工领衔,学科组全员参与,进而形成以学科骨干为点、教研组为线、全员参与为面,整体顺利推进学科特色建设。
(2)、探索青年教师成长模式,培养学校发展后继力量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继力量,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之大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我们一贯坚持为职初教师配备带教师傅,带教师徒严格按照相关协议,履行带教期间的职责,中学陶颖佳、小学卿韦薇等一批教学新秀相继涌现,成为年轻教师的学习榜样。2013年度,为构建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我校成立了宝钢新世纪学校“新竹社”,该社团由30岁以内的17位年轻教师组成,迄今已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即走进我校第十届中青年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陶颖佳老师的课堂,学习观摩青年骨干教师的风采)“走进名师课堂”、(即走进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丽萍老师的课堂,学习骨干教师的授课技巧)“聆听智者声音学习沙龙”(即观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视频讲座,学习专家的听、评课策略)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以期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本学期师徒结对工作又加大力度,实行每月师徒汇报的形式,新竹社成员及主要行政领导参加,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同时也促进了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4、借助交流展示、学术讲座,助推个人和团队的提升
教研组能充分利用专家指导、校际交流、教学联盟、学术讲座、区校教研活动等各类资源,加强学习交流并予以内化,在实践中助推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和团队的共同提升。
5、课题引领,创新教研模式
我校以“学科特色建设”为总项目,各教研组已主题研修模式为基准,凝聚教研组智慧,长期致力于教研组潜能的开发,各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方案已基本成型。
语文组致力于开展“激趣、积累、感悟”的初中语文学科特色建设。以教材的文本解读为抓手,以青年教师展示课为平台,以专家的莅临指导为契机,以区问题化课题为引领,在夯实教师基本功的前提下,努力寻找能够融合学生预习与问题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数学组致力于学校的市级课题:《基于双案联动的弹性预设与互动生成的课堂实践研究》。已逐步完善了基于“双案”联动的“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校本课程“预习指导法——微型课程”。
英语组在课堂教学上一直在探索以任务为主线的情景式的单元模块教学。
理化生组的老师们正在探索一条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探寻科学的本质之路。
政史地组的老师们,更是发挥自己学科的人文特点,以时事热点为突破口,研讨将时事热点与学科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提升学科的人文关怀,及生活性、社会性的特点。
音体美组本学期围绕顾娟老师的区级课题,全组老师集思广益,开展了一系列校内,组内的公开课,为课题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撰写了教学案例,为最后课题的定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与时俱进,扎实开展常态化教研
我们组织教师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遵循“聚集新课程、聚集课堂教学、聚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一是利用暑期进行全员大培训,每次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有落实、有措施、有评价、有考核。二是坚持做到“六个一”:即每学期坚持自主学习--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并完成相关摘抄和感悟;完成一份说课设计;上一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教案);完成一份相关的教学反思;写一篇精彩的评课;确立教学研究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这些教师的常态培训内容都记录在“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中,作为对教师年度考核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取得的经验与反思是前进的动力
近几年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连续五年进行了全校性的“磨课”活动和中青年教师大奖赛。三年多来中小学在工具学科中以大教研形式进行了“中小学衔接教学研究”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其研讨对于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培养模式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校的龙头课题的引领,研训结合,加快了教师个体的成长和优秀团队的形成,我校组室创建取得初步成效:如我校的英语、数学、体育等教研组都曾获得“区优秀教研组”称号。在学校办学质量、教师德业发展上都有长足进步。回顾过去,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实践:1.以“学科特色建设”为总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为动力,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陈规、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勇于创新设计,开发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校本课程,进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2. 为发挥学科建设的凝聚力,在教研组建设中,我们以主题研修模式为基础,鼓励教研组教师发挥特长,尝试多种研修模式,在课题研究引领下提升教研组整体的实践和研究水平。3. 以学科专业委员会为载体,认真落实“中小学衔接策略探究”、“资优生培养”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发挥着骨干教师的核心引领作用。4. 以中、小学衔接研究为引领,凸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力求实现中小学教育一体化。5、以课题为引领,创新教研模式。我们在开展以上几方面的工作中都牢牢抓住了骨干队伍,依托教研组整体力量来开展。然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教研组团队建设同样如此。展望未来学校教研工作,我们一定要在“实”字再下工夫,加大对教研过程管理监控力度;要坚持从学校现状出发,通过实实在在的常态化校本教研打磨教师基本功;要寻找各种载体激发教师团队整体提升的意识;继续用分阶段目标管理的方式为教研组提供研究方向…
总之,我们将继续本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将学校的教研工作再推一个台阶!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