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学年第二学期上大宝外小初衔接联合教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小初衔接的探索与实践,落实学段衔接协同育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我学校中小学开展了语数英学科的联合教研,共同探索打通学段界限的策略,对衔接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助推小初顺利衔接。
语文组
金志萍老师的课堂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文本逻辑与人物分析,设计精巧且层次分明。课堂伊始,金老师以回顾故事情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孩子跳水”这一关键情节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船长在危机时刻果断命令孩子跳水的决策过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其中的不利状况与有利条件,深入挖掘船长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人物形象。课堂尾声,金老师设计了“换角色讲故事”的活动,通过前后对比学生的表达表现,生动展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与思维成长。
课堂中,学生的朗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环节衔接自然流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踊跃且表达条理清晰,展现出良好的思维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秩序,学生认真倾听同伴发言,金老师则及时给予精准评价与反馈,既肯定亮点,又点拨不足,这提醒了在座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指导、推进课堂容量较大、难度较深的课文时,也要及时予以学生肯定,使课堂在扎实的语文训练中实现了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数学组
金爱燕老师在这节课上利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面、顶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模型。通过直观、具体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小初衔接的学段强化观察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定义和概念的抽象理解能力,为初中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了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得知识传递更为有效,而且为小升初的数学学习衔接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和方法上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英语组
课堂上,黄伶俐老师运用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制作天气预报卡片,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整堂课气氛活跃,参与度极高。小学阶段的教学注重趣味性和情境化,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我们往往更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难度的提升,有时会忽略学生兴趣的持续激发。黄老师的课提醒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同时注重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英语学习更具连贯性和吸引力。
本次“小初衔接”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不仅促进了小初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充分发挥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双向衔接,为学生更好更快适应小学、初中学段的转换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做出更多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