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有效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率

2014

12/29

来源 I 上海市月浦实验学校

月浦实验学校  章笔锋

【案例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本学期,我校把“有效课堂提问”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围绕着这一主题,在每周二的随堂听课、第七周的骨干教师展示课等活动以及平时的集体备课中,学校要求上课教师的教案能根据学生学情和教材特点,设计出切实有效且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课后能根据课堂效果,反思提问的适切度,从而改进教学。听课教师也要以“有效课堂提问”为切入口进行评课。为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践行着“有效课堂提问”的理念,下面截取某些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努力。

【案例描述】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假如教师对于某一问题的表述不准确,那么必然不能正确地表达出此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或道理,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从而造成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差或由此产生新的疑点。这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由此看来,所谓“有效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语言要准确,即:课堂提问必须指向性明确。

【片段一】明确的提问

师:夜空下的城市,霓虹闪烁,点点灯光使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天上的星星。

:(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生:我想到了萤火虫。

师:萤火虫,挂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

师:如果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点点灯光会让诗人郭沫若想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师:看着板书,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把“的”字读清晰,“街市”拖长音,让我们整齐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进步了,让我们再一次放松心情、舒缓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次,大家的朗读既舒缓又融入了深情,你们很好地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评析与说明】课堂从观看图片入手,“点点灯光使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这一提问不仅指向性明确,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提问后,教师分别以唱歌和朗诵诗歌的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题的环节是很有梯度的,首次读课题是为了了解课题;再次读课题时,老师明确了朗读要求,即:把“的”字读清晰,“街市”拖长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诗舒缓的情感基调;第三次朗读课题,是为了加深对舒缓的情感基调的印象。因此,这三次朗读要求明确,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按照教师既定的要求去做,整个课堂导入教师语言简洁、明了,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课堂环节。

“有效课堂提问”应该是适时的提问。这“时就是提问的时机。提问过早,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打开,提问过晚,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探寻到更深度的内容,教师就应看准时机提问,必要时还应该追问。

【片段二】适时的提问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

生:天上怎么会有街市的?

生:诗人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生: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

师:浩瀚苍穹上的街市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从诗歌中找找答案吧!

师: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ⅹⅹ同学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一生读

生点评

师正音:缥缈  不甚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应该读通、读顺诗歌。用两分钟时间练读一下。

生练读

师:请123组的同学一起朗读诗歌,要求读通顺。

123组同学齐读

师:(竖大拇指)为大家竖起拇指,因为你们很整齐地、流利地朗读了诗歌。

师:在读准、读通顺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关注诗歌的节奏。听朗读录音,以第一小节为例,用斜杠线来划分节奏。

生边听录音,边划节奏。师巡视并板书。

师:你们是这样划分节奏的吗?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划分第一句话的,请看板书。自己依据停顿读一读,两句又什么不同?

(大屏幕:远远地/街灯/明了。   黑板:远远地街灯/明了。)

生自读体会。

师:谁来说一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

生:黑板上的这句在“远远地”后面漏了一根斜杠线。

师:对,这是两句在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呢?读起来的感觉呢?

生:大屏幕上的这句读起来,觉得远远地被强调出来了。

师:你的感觉很正确,那么远远地要不要被强调呢?

生:要强调的。

师:为什么要强调呢?

生:因为只有远处的街灯,才看起来像是星星,就像我们刚才看的图片一下。如果是很近的灯,就会非常亮,就不会像星星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录音轻声地跟读,来学学正确的停顿和节奏。

生跟读。

师:检验一下大家跟读模仿的效果,请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师:(鼓掌)我把掌声送给大家,你们朗读时节奏把握地非常好。

【评析与说明】

在“读出节奏”这一过程中,为了学生能理解,诗歌的停顿不是随意的,只有停顿准确、读出节奏,才能把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对,这是两句在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呢?读起来的感觉呢?”“你的感觉很正确,那么远远地要不要被强调呢?”“为什么要强调呢?”在这一组追问下,学生说“因为只有远处的街灯,才看起来像是星星,就像我们刚才看的图片一下。如果是很近的灯,就会非常亮,就不会像星星了。”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要采用“远远地/街灯/明了”这种停顿方法的原因。

“有效课堂提问”不仅要表意明确、提问适时,还应该做到适度和适量相结合。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认知程度不到位,提出的问题无人能解答;如果课堂上的提问零碎而繁杂,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重点,结果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语文课堂上最好有适度的主问题的设计,该问题要能迁带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主旨的探寻。

【片段三】适度适量的提问

师: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文如此,读诗也是如此。对于轻重音的不同处理,展现了朗读者对诗的不同理解。所以,要处理好轻重音,我们必须先要理解诗文内容。

师:散读诗文,思考:诗人由远方的街灯依次想到了什么?你读到了怎样的天上街市?街市上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是谁这么有幸生活在如此理想的生活中,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呢?

【评析与说明】

课堂的前半节课教学时重在以“读”促“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读准”、“读顺”、“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为梯度,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诗的特点。这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样的契机下,教师抛出了主问题,即“诗人由远方的街灯依次想到了什么?你读到了怎样的天上街市?”让学生再次沉浸入诗歌进行查找,同时根据找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这个主问题的设计不仅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而且为探寻诗歌的主旨再次做了伏笔,真正做到了“适度又适量”。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牢牢记住“明确的提问”、“适时的提问”和“适度适量的提问”这三个课堂提问原则,力争达到“有效课堂提问”的效果。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