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乐学”天地 ——读《教书匠》有感

2018

03/10

来源 I 美罗家园第一小学

                                                                         给孩子一片“乐学”天地
                                                                                                  ——读《教书匠》有感
      在当当网浏览时,我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教书匠》。自己不就是个教书匠吗?我倒想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教书匠”的人生,带着这份好奇,开始了阅读。
      作者弗兰克·迈考特,爱尔兰裔美籍教师。1930出生于纽约,4岁时迁往爱尔兰,13岁辍学,19岁重返美国,当过兵、码头工人。苦难的童年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让他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灰烬中微笑,最后成为美国的“优秀教师”。
     书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了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
     我最欣赏的是他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什么枯燥的拼写和规则,而是给孩子们创造一片快乐有趣的学习天地,让他们在其中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学习,这时候的学习,就不是怨声载道,叫苦连篇了,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愿学,乐学,即使将来离开学校,他们仍有这么一颗爱语文的心,将语文融入生活,将生活快乐地延续下去。
      有几个老师会在课上带着学生唱他小时候的童谣呢?大部分老师总抱怨新课程课文太多,赶进度都来不及,哪来那闲情唱什么可笑幼稚的童谣啊?但,弗兰克·迈考特却是这么做的。
      听,他的教室中正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
     小鲍·皮普的绵羊丢了
     不知道到哪儿才能找到它们
     不要管它们,它们会回家
     摇着尾巴回家
     琅琅上口的旋律与歌词,即使弗兰克·迈考特教的已是高中的学生,也没人觉得幼稚无聊,都沉浸其中。正如文中描述的——“这项活动没有目的,没有更深的含义,也没有考试来影响我们的吟唱。从孩子们吟唱的方式看,他们也很开心。他们知道基本的童谣。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些童谣的旋律。”
     为什么要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唱童谣呢?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其实已经把“教学”与“生活”分开了,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教学就应该拿着教科书归纳段落,分析中心,教科书才是根本。殊不知,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其实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生活入手学语文,才能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生动的天地,将语文活学活用。
     打开尘封的记忆,童年的时光最令人难以忘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轻吟着儿歌,甜甜睡去,那份甜蜜令每个人陶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儿歌、童谣是每个孩子成长记忆中永不退色的梦幻记忆,一个积极健康的儿歌对孩子的影响胜过一百句说教。 
    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里童谣不啻是最本真的一种。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灵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传统民谣、儿歌以它无穷的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幼儿的心灵。而经过历史的遴选流传下来的大多是一些晶莹剔透的艺术精品。它们穿越时空的隔阻,始终以其清泉般的纯澈流淌于万千童稚心间。童谣就像压缩饼干,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因子,它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都非常高,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点。
     所以,一个真正热爱语文的教书匠,一定不会讲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的,他必将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快乐地驰骋。
更有意思的是,弗兰克·迈考特不仅让孩子们唱童谣,他还鼓励他们去挖掘童谣中更深层的含义,并且,这含义没有标准答案,不是我们拿着一本教参规定好一篇文章的中心后再引导学生去靠向那个标准。他说——“围绕这童谣,我想让你们谈谈你们的任何观点。不要担心这童谣的‘真正’含义,即便是诗人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以你自己的观点为准。什么都可以说。”
     看,这是一个多么宽松的学习氛围啊。没有老师的独断,没有教参限制的标准。正如100个人心中一定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有时候,一篇文章的含义也是因读者阅历的不同而不同的,何必强求着全班去抄写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呢?这不是狠心地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了吗?就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说吧,说出你想说的。这时,他们的头脑是灵敏而活跃的,开放式的学习,培养了孩子们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等着老师报出中心思想自己一抄了知,结果什么也没学到。
     在书结尾的章节,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斯特伊弗桑特任教的这么多年中,只有一位家长、一位母亲问我她的儿子是否喜欢学校,我说是的,他似乎过得很快活。她笑了,站起来说声谢谢,然后就离开了。这么多年,只有一位家长这么做。”
“好像家长们只关心成功,还有钱、钱、钱。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我们就像装配线上的工人,在这儿装个零件,在那儿装个零件,直到最后制造出为父母和公司干活的成品。”
     多么痛心的语言啊。其实,何止是家长,有时候身为教师,不也成天都在为学生考试的分数焦头烂额吗,不也总要抱怨时间紧,进度赶吗?何止是家长,又有多少老师俯下过身子,设身处地地问问学生——嘿,孩子,今天,你快乐吗?
     难道,我们真的要做装配线上的工人,在这儿装个零件,在那儿装个零件,直到最后制造出为父母和公司干活的成品吗?
不,我们是教书匠!也许不能达到如弗兰克·迈考特那样的成就,可是,要努力啊,努力给孩子一片“乐学”的天地,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我想有了点点收获,我会更加认真拜读这本书的,并将我的“感动”化成有效的“行动”······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