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满意度调查
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发布时间: 2019/12/16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16

12.16

地点

会议室

召集人

张瑞瑛

记录人

张瑞瑛

11

缺席人

 

代莉娜(外出开会)

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王霏)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五年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王霏执教

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书写“桨、桩”。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不可计数、一簇簇”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3.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2.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课文词句,了解作者描写景物时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线、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1.说教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通过赏析直接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学生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

2.说学法

在配乐游览及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株茂盛、美丽的大榕树。在学习时,配以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真切感受宁静优美的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结合“空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巧创情境,感知美

课堂伊始,我这样配乐叙述: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片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一株古榕树下,这是一株有着五百年树龄的大榕树,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八十多年前,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途径此地,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江门市天马村,写下了这篇——(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引用“空中课堂”,铺垫思考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鸟的天堂”指的就是大榕树。随后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就是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本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想要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但看了空中课堂后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理解大榕树和鸟的关系就应从课题入手。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环节,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作者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接着,检查读生词,通过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准多音字,帮助学生排除读书障碍。交流思考题后知道作者一共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课文1-9自然段和10-14自然段。第一次去是在傍晚,他看到了一株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第二天早晨,他看到了许多鸟。本课时的重点是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4.以读促学,体验美

    整体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学习要求: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能够划出相关语句进行随机交流。学生交流相关语句时,能够抓住关键词讲清大榕树的特点就是大、茂盛、充满生机。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去读,齐读、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操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领会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理解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可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入。

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句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真是一株大树”,突出一株,体会榕树的大;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中体会树叶多而密。从“翠绿”、“颤动”等词语中体会榕树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特别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要注重加强语气,强调“赞叹”之情。我还尝试将课文中的句子,排列成诗,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最后通过师生配合读,让学生们了解巴金爷爷就是这样按照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榕树的大、茂盛和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榕树的静态美。作者在赞美大榕树时,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是那样充满生机

5.体会心情,引思考

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作者经过这里不曾看到鸟,他不禁这样想:“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是有些疑惑的,在读课文第9自然段后交流作者此时的心情。

      那鸟的天堂里真的没有一只鸟吗?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又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由于是第一课时,众鸟纷飞的景象就放到下一课时再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板书】                      

23鸟的天堂

傍晚                           早晨

           “鸟的天堂”          

               大    茂盛    

充满生机

               静态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说话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

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我觉得她能够抓住课题中“天堂”一词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看到了第一次的“鸟的天堂”,感知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课上,她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共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问题抛出后,学生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她又重点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1至9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大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批注,谈感受。

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抓住了“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她又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老师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比赛背诵积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此的话,教学效果会更佳。

张宇静: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我有如下感触:

第一: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榕树”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找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榕树茂盛的特点。进而通过朗读表现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难点突破。

第二:教学特点与课型特色吻合。《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怀的文章,行文精美。王老师执教时采取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榕树的自然美。整堂课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

第三: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王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供给了直观的视频画面把榕树枝繁叶茂,静卧水面的景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感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关注和引导还存在不足。有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表达很好,但是老师没有加以肯定,而要学生按照备课中预设的答案来讲。

陈瑾: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热闹的鸟儿活动的场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执教时采用读中悟,悟中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从内心由衷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赞叹。

课堂上王老师重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段学习时,也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品味语感,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词语的含义及运用的准确恰当。

王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黄燕:

听了王霏老师上的《鸟的天堂》一课,首先课堂上,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课的整体设计环节清晰,媒体的运用也能为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服务,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老师主要是带领着学生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学生先是通过自主学习第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并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说清自己的感受,也能结合媒体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出榕树的枝繁叶茂。

本节课中,老师的情感投入是很到位的,但是学生的情并没有真正投入进来。另外老师过于在乎自己的标准答案,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忽略了学生回答中的一些问题,错失了顺势利导的机会。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来引导,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石蔚: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路过江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它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王霏老师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扎实的。

刘颖: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

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

卢逸竹:

本周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些感触和建议。

王老师教学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之后,教师让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感受。后面的学习也是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来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中,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材料。课文在写榕树大、茂盛时,主要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孤木成林的榕树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教师辅以图片和视频,再对词句进行品读,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了。

小小建议:如果遇到学生找不到关键词语的情况,教师不必急着自己说出,可以尝试通过重音朗读、巧言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来说,一般来说效果更好。

张瑞瑛:

《鸟的天堂》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王霏老师把这篇课文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体会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课时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描写。王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抓住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展开教学,并适时进行了朗读指导。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基本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受到了榕树的大和茂盛,以及充满生机的特点。王老师还结合自己学校的面积与大榕树相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株榕树的大。

    但是在教学中看到,王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比如:学生讲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而没有讲老师预设的“枝上又生根”,这个“又”字,王老师直接就说“这个字不对”,其实这个“垂”学生没有讲错,老师可以说“是呀,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学生抓不到“又”,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读(强调又)让学生体会,而王老师却直接说“还有一个又字也说明……”。另外,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邹俊红:

听了王老师上的《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感觉扎实、层次清晰,这堂课主要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重点抓住大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然后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整堂课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您现在的位置: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16

12.16

地点

会议室

召集人

张瑞瑛

记录人

张瑞瑛

11

缺席人

 

代莉娜(外出开会)

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王霏)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五年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王霏执教

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书写“桨、桩”。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不可计数、一簇簇”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3.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2.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课文词句,了解作者描写景物时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线、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1.说教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通过赏析直接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学生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

2.说学法

在配乐游览及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株茂盛、美丽的大榕树。在学习时,配以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真切感受宁静优美的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结合“空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巧创情境,感知美

课堂伊始,我这样配乐叙述: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片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一株古榕树下,这是一株有着五百年树龄的大榕树,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八十多年前,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途径此地,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江门市天马村,写下了这篇——(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引用“空中课堂”,铺垫思考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鸟的天堂”指的就是大榕树。随后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就是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本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想要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但看了空中课堂后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理解大榕树和鸟的关系就应从课题入手。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环节,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作者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接着,检查读生词,通过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准多音字,帮助学生排除读书障碍。交流思考题后知道作者一共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课文1-9自然段和10-14自然段。第一次去是在傍晚,他看到了一株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第二天早晨,他看到了许多鸟。本课时的重点是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4.以读促学,体验美

    整体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学习要求: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能够划出相关语句进行随机交流。学生交流相关语句时,能够抓住关键词讲清大榕树的特点就是大、茂盛、充满生机。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去读,齐读、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操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领会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理解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可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入。

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句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真是一株大树”,突出一株,体会榕树的大;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中体会树叶多而密。从“翠绿”、“颤动”等词语中体会榕树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特别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要注重加强语气,强调“赞叹”之情。我还尝试将课文中的句子,排列成诗,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最后通过师生配合读,让学生们了解巴金爷爷就是这样按照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榕树的大、茂盛和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榕树的静态美。作者在赞美大榕树时,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是那样充满生机

5.体会心情,引思考

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作者经过这里不曾看到鸟,他不禁这样想:“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是有些疑惑的,在读课文第9自然段后交流作者此时的心情。

      那鸟的天堂里真的没有一只鸟吗?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又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由于是第一课时,众鸟纷飞的景象就放到下一课时再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板书】                      

23鸟的天堂

傍晚                           早晨

           “鸟的天堂”          

               大    茂盛    

充满生机

               静态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说话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

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我觉得她能够抓住课题中“天堂”一词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看到了第一次的“鸟的天堂”,感知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课上,她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共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问题抛出后,学生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她又重点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1至9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大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批注,谈感受。

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抓住了“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她又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老师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比赛背诵积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此的话,教学效果会更佳。

张宇静: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我有如下感触:

第一: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榕树”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找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榕树茂盛的特点。进而通过朗读表现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难点突破。

第二:教学特点与课型特色吻合。《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怀的文章,行文精美。王老师执教时采取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榕树的自然美。整堂课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

第三: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王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供给了直观的视频画面把榕树枝繁叶茂,静卧水面的景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感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关注和引导还存在不足。有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表达很好,但是老师没有加以肯定,而要学生按照备课中预设的答案来讲。

陈瑾: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热闹的鸟儿活动的场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执教时采用读中悟,悟中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从内心由衷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赞叹。

课堂上王老师重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段学习时,也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品味语感,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词语的含义及运用的准确恰当。

王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黄燕:

听了王霏老师上的《鸟的天堂》一课,首先课堂上,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课的整体设计环节清晰,媒体的运用也能为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服务,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老师主要是带领着学生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学生先是通过自主学习第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并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说清自己的感受,也能结合媒体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出榕树的枝繁叶茂。

本节课中,老师的情感投入是很到位的,但是学生的情并没有真正投入进来。另外老师过于在乎自己的标准答案,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忽略了学生回答中的一些问题,错失了顺势利导的机会。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来引导,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石蔚: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路过江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它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王霏老师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扎实的。

刘颖: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

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

卢逸竹:

本周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些感触和建议。

王老师教学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之后,教师让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感受。后面的学习也是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来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中,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材料。课文在写榕树大、茂盛时,主要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孤木成林的榕树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教师辅以图片和视频,再对词句进行品读,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了。

小小建议:如果遇到学生找不到关键词语的情况,教师不必急着自己说出,可以尝试通过重音朗读、巧言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来说,一般来说效果更好。

张瑞瑛:

《鸟的天堂》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王霏老师把这篇课文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体会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课时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描写。王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抓住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展开教学,并适时进行了朗读指导。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基本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受到了榕树的大和茂盛,以及充满生机的特点。王老师还结合自己学校的面积与大榕树相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株榕树的大。

    但是在教学中看到,王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比如:学生讲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而没有讲老师预设的“枝上又生根”,这个“又”字,王老师直接就说“这个字不对”,其实这个“垂”学生没有讲错,老师可以说“是呀,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学生抓不到“又”,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读(强调又)让学生体会,而王老师却直接说“还有一个又字也说明……”。另外,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邹俊红:

听了王老师上的《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感觉扎实、层次清晰,这堂课主要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重点抓住大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然后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整堂课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6

16

12.16

地点

会议室

召集人

张瑞瑛

记录人

张瑞瑛

11

缺席人

 

代莉娜(外出开会)

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王霏)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五年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王霏执教

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佳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书写“桨、桩”。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不可计数、一簇簇”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3.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

2.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课文词句,了解作者描写景物时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5-9自然段,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体会大榕树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线、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1.说教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通过赏析直接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学生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

2.说学法

在配乐游览及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株茂盛、美丽的大榕树。在学习时,配以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真切感受宁静优美的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结合“空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巧创情境,感知美

课堂伊始,我这样配乐叙述: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片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一株古榕树下,这是一株有着五百年树龄的大榕树,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八十多年前,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途径此地,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江门市天马村,写下了这篇——(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引用“空中课堂”,铺垫思考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鸟的天堂”指的就是大榕树。随后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就是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本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想要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但看了空中课堂后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理解大榕树和鸟的关系就应从课题入手。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环节,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作者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接着,检查读生词,通过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准多音字,帮助学生排除读书障碍。交流思考题后知道作者一共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课文1-9自然段和10-14自然段。第一次去是在傍晚,他看到了一株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第二天早晨,他看到了许多鸟。本课时的重点是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4.以读促学,体验美

    整体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学习要求: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

同学们能够划出相关语句进行随机交流。学生交流相关语句时,能够抓住关键词讲清大榕树的特点就是大、茂盛、充满生机。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去读,齐读、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操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领会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理解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可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入。

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句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真是一株大树”,突出一株,体会榕树的大;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中体会树叶多而密。从“翠绿”、“颤动”等词语中体会榕树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特别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要注重加强语气,强调“赞叹”之情。我还尝试将课文中的句子,排列成诗,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最后通过师生配合读,让学生们了解巴金爷爷就是这样按照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榕树的大、茂盛和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榕树的静态美。作者在赞美大榕树时,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是那样充满生机

5.体会心情,引思考

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作者经过这里不曾看到鸟,他不禁这样想:“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此时同学们一定也是有些疑惑的,在读课文第9自然段后交流作者此时的心情。

      那鸟的天堂里真的没有一只鸟吗?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又会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由于是第一课时,众鸟纷飞的景象就放到下一课时再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板书】                      

23鸟的天堂

傍晚                           早晨

           “鸟的天堂”          

               大    茂盛    

充满生机

               静态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说话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

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我觉得她能够抓住课题中“天堂”一词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看到了第一次的“鸟的天堂”,感知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课上,她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共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找找相应的自然段。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问题抛出后,学生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她又重点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1至9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大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批注,谈感受。

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抓住了“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她又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老师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比赛背诵积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此的话,教学效果会更佳。

张宇静: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我有如下感触:

第一: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榕树”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找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榕树茂盛的特点。进而通过朗读表现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难点突破。

第二:教学特点与课型特色吻合。《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怀的文章,行文精美。王老师执教时采取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榕树的自然美。整堂课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

第三: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王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供给了直观的视频画面把榕树枝繁叶茂,静卧水面的景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感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关注和引导还存在不足。有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表达很好,但是老师没有加以肯定,而要学生按照备课中预设的答案来讲。

陈瑾: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热闹的鸟儿活动的场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执教时采用读中悟,悟中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从内心由衷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赞叹。

课堂上王老师重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段学习时,也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品味语感,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词语的含义及运用的准确恰当。

王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黄燕:

听了王霏老师上的《鸟的天堂》一课,首先课堂上,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课的整体设计环节清晰,媒体的运用也能为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服务,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老师主要是带领着学生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学生先是通过自主学习第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并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说清自己的感受,也能结合媒体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出榕树的枝繁叶茂。

本节课中,老师的情感投入是很到位的,但是学生的情并没有真正投入进来。另外老师过于在乎自己的标准答案,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忽略了学生回答中的一些问题,错失了顺势利导的机会。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来引导,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石蔚: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路过江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它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王霏老师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   ——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扎实的。

刘颖:

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

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

卢逸竹:

本周听了王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些感触和建议。

王老师教学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之后,教师让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感受。后面的学习也是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来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中,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材料。课文在写榕树大、茂盛时,主要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孤木成林的榕树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教师辅以图片和视频,再对词句进行品读,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了。

小小建议:如果遇到学生找不到关键词语的情况,教师不必急着自己说出,可以尝试通过重音朗读、巧言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来说,一般来说效果更好。

张瑞瑛:

《鸟的天堂》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王霏老师把这篇课文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体会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课时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描写。王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抓住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展开教学,并适时进行了朗读指导。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基本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受到了榕树的大和茂盛,以及充满生机的特点。王老师还结合自己学校的面积与大榕树相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株榕树的大。

    但是在教学中看到,王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比如:学生讲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而没有讲老师预设的“枝上又生根”,这个“又”字,王老师直接就说“这个字不对”,其实这个“垂”学生没有讲错,老师可以说“是呀,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学生抓不到“又”,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读(强调又)让学生体会,而王老师却直接说“还有一个又字也说明……”。另外,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邹俊红:

听了王老师上的《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感觉扎实、层次清晰,这堂课主要学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重点抓住大榕树的大、茂盛和充满生机的特点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然后默读1-9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榕树的句子,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大榕树的特点,做做批注,谈谈你的感受。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榕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体会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整堂课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