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满意度调查
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发布时间: 2019/10/28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9

10.28

地点

教室

召集人

程刚

记录人

张瑞瑛

20

缺席人

 

/

基于课标的教学实践研讨(李敏)、评课(基地校见习教师一起参与)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李敏执教

二、说课

(一)说教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说学习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读“印、凌、增、棕、靴”五个生字,会写“案、排、列”等16个生字,会写“排列、规则”等17个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明朗、熨贴、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4.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尝试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说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四)说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2.尝试观察生活,并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五)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并且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等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内容浅显的文章。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富有童真童趣,善于想象。但是受年龄的制约,他们还会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把握词语意思的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须进一步总结才可达到熟练运用;在思维方面,抽象分析概括能力需要提高。

(六)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七)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八)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识水泥道之变化

出示水泥道图片,感受水泥道的特点。从直观的图片对比入手,对孩子们视觉产生冲击,感受梧桐树叶给水泥道带来的变化,也提高了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2.初读课文,感知水泥道之特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到“金色巴掌”具体指什么的相关语句,即“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适时读好“熨帖”,随文识字,并通过图片初步理解“熨帖”的意思,便于孩子有效记忆。通过再读句子,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把梧桐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的可爱和有趣呀,初步感受水泥道在金色巴掌点缀下的美。

3.研读课文

    继续深入学习课文,默读课文一—五自然段,通过边读边思,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引出“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相关内容,理清了作者观察的顺序,再读读这些短语,发现短语结构相同,都是怎样的什么。“怎样的”写出了这个事物的特点?读的时候可以重一些,强调一些,指导朗读,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从而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接着深一步继续研读文本,理解“明朗”,理解词语是统编版教材中年级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这也是比较难掌握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呢?课前我认真观看了“空中课堂”,发现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训练重点,有扶有放,循序渐进,用了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最终达成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目标。于是,我根据自己班级学情,将空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班级情况结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这个词语,更进一步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同时真正将理解词语的金钥匙交到学生手中,为下文的理解词语奠定基础,让孩子们习得一种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四、品读课文,感悟水泥道之美景 

本环节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通过“教—扶—放”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地品读,充分地表达,从而感受梧桐树叶的美,感受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在感受梧桐树叶美的基础上,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特点,才能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写出来。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我觉得她紧扣了本课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关注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这堂课上,她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展示了相关图片,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教学中,她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感知效果,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感悟其中语言文字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个单元的教学要素。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李敏老师聚焦“明朗”一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它的意思。当学生交流时提到“明朗”就是“晴朗”时,老师点拨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当学生交流时提到类似“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是很蓝很亮的,就像洗过一样”的理解时,老师点拨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又理解了“水洼”的意思。而“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则说明天空很蓝,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她指导学生当用一种方法理解不了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其它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把难懂的词语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将理解词语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为一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功能。

张宇静: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李老师借助PPT课件让学生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抓住短语:“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感受秋天景色的优美。在指导朗读短语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例如“亮晶晶的水洼”一词就给学生提供画面,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美丽秋天的景色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明朗的天空”一词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课文和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大胆把它说出来。长此以往,积少成多,那么当孩子们习作时就会言之有物。

写字教学也是本课的亮点,李老师把书写的生字进行了归类,选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这一类中“左右同高”的字指导书写。重点抓住“铺”这个字的横笔画多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书写时注意横的长短,以及横笔画的间距要相等这一特点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好这个字。

建议:1.书写指导时把关键笔画用彩色粉笔书写。

      2.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媒体画面,这样在学生理解、体会关键词句时可以降低难度。

陈瑾:

今天,我聆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觉得她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在教学中,李老师始终围绕着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老师先出示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老师再请同学观看梧桐树的图片,然后出示介绍法国梧桐树的内容,接着指名同学读读句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熨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对比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梧桐落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学生通过比较: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理解关键词语、观看图片、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配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通过教学,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能够受到美的熏陶。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今天课堂上,李老师的板书的设计还需要改进。

黄燕: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了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1.整堂课李老师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上。本节课是这个单元训练点的第一篇课文,又是第一课时,李老师着重在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上,有借助近义词理解、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让学生既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能更好地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一定会加以运用,这是真正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2.李老师班级学生的语文朗读也是不错的,学生个别读、齐读语音语调都很到位,可以看出平时的朗读指导很到位。但是这节课的朗读量还可以再增加一些。

3.不足:本课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准备好的媒体的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总是在老师小结的时候才出现,没有在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起到协助理解的作用,这就有点可惜了。

石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秋生的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突出事物特点,形神兼备,巧妙灵动。其次,在选材和写作视角上更是独具匠心,抓住秋雨过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这一典型景观,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选材独特,堪称美文佳作。教学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结合插图等各种方法理解词句,把课文读懂,这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李老师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代莉娜:

听完李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感觉李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她指令清楚,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也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她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

这节课,李老师牢牢抓住本单元学习重点,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贯穿始终。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拆字组词等,复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建议:“熨帖”一词除了读准,还可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选择进行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应以读代讲,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读、品品、说说中学习文本表达,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邹俊红: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三年级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明朗”一词,学生用拆字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的非常细致,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学生很快结合了平时学到的方法进行理解,教师再加以点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朗读、齐读、配乐朗读贯穿了整个课堂,但在读的形式上不够多样。

王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李老师紧扣单元主题,在授课过程中重点理解了“水洼”、“明朗”这两个词语,且方法多样。比如,学生会利用拆字组词法、近义词替换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李老师指导学生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学生能够说得出。

《铺满景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十分优美。李老师班级学生的朗读十分动听,声音清脆响亮,富有感情。但是对于李老师的朗读训练,提出两点建议,一个是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齐读太多;第二个是可以把图片先出示,调动学生的情感,再去朗读,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张瑞瑛:

李敏老师的课能紧紧围绕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展开教学。如讲到“水洼”,联系生活实际;老师重点教学了“明朗”的理解方法:(1)找近义词;(2)拆字组词;(3)联系生活;(4)联系上下文。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前几种方法前面课上已经学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就会运用,第四种方法是老师教授的重点,李老师能够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去寻找,找到相关的词句帮助理解“明朗”,相信经过这样细致的指导,大多数学生是能掌握这个方法的。

建议:1.在比较句子时讲到了修辞手法,此时老师的语言太啰嗦,预设时一定要有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2.讲到“紧紧贴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下文的一个词语“熨帖”,为下文理解“熨帖”这个词时联系上下文做好铺垫。3.本堂课中图片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有走过场的感觉。

 

 












 


您现在的位置: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9

10.28

地点

教室

召集人

程刚

记录人

张瑞瑛

20

缺席人

 

/

基于课标的教学实践研讨(李敏)、评课(基地校见习教师一起参与)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李敏执教

二、说课

(一)说教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说学习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读“印、凌、增、棕、靴”五个生字,会写“案、排、列”等16个生字,会写“排列、规则”等17个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明朗、熨贴、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4.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尝试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说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四)说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2.尝试观察生活,并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五)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并且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等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内容浅显的文章。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富有童真童趣,善于想象。但是受年龄的制约,他们还会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把握词语意思的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须进一步总结才可达到熟练运用;在思维方面,抽象分析概括能力需要提高。

(六)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七)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八)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识水泥道之变化

出示水泥道图片,感受水泥道的特点。从直观的图片对比入手,对孩子们视觉产生冲击,感受梧桐树叶给水泥道带来的变化,也提高了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2.初读课文,感知水泥道之特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到“金色巴掌”具体指什么的相关语句,即“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适时读好“熨帖”,随文识字,并通过图片初步理解“熨帖”的意思,便于孩子有效记忆。通过再读句子,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把梧桐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的可爱和有趣呀,初步感受水泥道在金色巴掌点缀下的美。

3.研读课文

    继续深入学习课文,默读课文一—五自然段,通过边读边思,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引出“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相关内容,理清了作者观察的顺序,再读读这些短语,发现短语结构相同,都是怎样的什么。“怎样的”写出了这个事物的特点?读的时候可以重一些,强调一些,指导朗读,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从而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接着深一步继续研读文本,理解“明朗”,理解词语是统编版教材中年级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这也是比较难掌握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呢?课前我认真观看了“空中课堂”,发现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训练重点,有扶有放,循序渐进,用了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最终达成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目标。于是,我根据自己班级学情,将空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班级情况结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这个词语,更进一步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同时真正将理解词语的金钥匙交到学生手中,为下文的理解词语奠定基础,让孩子们习得一种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四、品读课文,感悟水泥道之美景 

本环节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通过“教—扶—放”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地品读,充分地表达,从而感受梧桐树叶的美,感受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在感受梧桐树叶美的基础上,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特点,才能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写出来。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我觉得她紧扣了本课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关注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这堂课上,她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展示了相关图片,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教学中,她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感知效果,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感悟其中语言文字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个单元的教学要素。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李敏老师聚焦“明朗”一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它的意思。当学生交流时提到“明朗”就是“晴朗”时,老师点拨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当学生交流时提到类似“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是很蓝很亮的,就像洗过一样”的理解时,老师点拨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又理解了“水洼”的意思。而“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则说明天空很蓝,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她指导学生当用一种方法理解不了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其它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把难懂的词语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将理解词语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为一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功能。

张宇静: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李老师借助PPT课件让学生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抓住短语:“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感受秋天景色的优美。在指导朗读短语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例如“亮晶晶的水洼”一词就给学生提供画面,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美丽秋天的景色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明朗的天空”一词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课文和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大胆把它说出来。长此以往,积少成多,那么当孩子们习作时就会言之有物。

写字教学也是本课的亮点,李老师把书写的生字进行了归类,选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这一类中“左右同高”的字指导书写。重点抓住“铺”这个字的横笔画多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书写时注意横的长短,以及横笔画的间距要相等这一特点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好这个字。

建议:1.书写指导时把关键笔画用彩色粉笔书写。

      2.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媒体画面,这样在学生理解、体会关键词句时可以降低难度。

陈瑾:

今天,我聆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觉得她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在教学中,李老师始终围绕着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老师先出示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老师再请同学观看梧桐树的图片,然后出示介绍法国梧桐树的内容,接着指名同学读读句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熨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对比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梧桐落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学生通过比较: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理解关键词语、观看图片、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配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通过教学,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能够受到美的熏陶。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今天课堂上,李老师的板书的设计还需要改进。

黄燕: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了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1.整堂课李老师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上。本节课是这个单元训练点的第一篇课文,又是第一课时,李老师着重在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上,有借助近义词理解、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让学生既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能更好地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一定会加以运用,这是真正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2.李老师班级学生的语文朗读也是不错的,学生个别读、齐读语音语调都很到位,可以看出平时的朗读指导很到位。但是这节课的朗读量还可以再增加一些。

3.不足:本课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准备好的媒体的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总是在老师小结的时候才出现,没有在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起到协助理解的作用,这就有点可惜了。

石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秋生的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突出事物特点,形神兼备,巧妙灵动。其次,在选材和写作视角上更是独具匠心,抓住秋雨过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这一典型景观,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选材独特,堪称美文佳作。教学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结合插图等各种方法理解词句,把课文读懂,这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李老师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代莉娜:

听完李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感觉李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她指令清楚,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也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她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

这节课,李老师牢牢抓住本单元学习重点,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贯穿始终。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拆字组词等,复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建议:“熨帖”一词除了读准,还可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选择进行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应以读代讲,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读、品品、说说中学习文本表达,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邹俊红: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三年级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明朗”一词,学生用拆字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的非常细致,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学生很快结合了平时学到的方法进行理解,教师再加以点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朗读、齐读、配乐朗读贯穿了整个课堂,但在读的形式上不够多样。

王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李老师紧扣单元主题,在授课过程中重点理解了“水洼”、“明朗”这两个词语,且方法多样。比如,学生会利用拆字组词法、近义词替换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李老师指导学生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学生能够说得出。

《铺满景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十分优美。李老师班级学生的朗读十分动听,声音清脆响亮,富有感情。但是对于李老师的朗读训练,提出两点建议,一个是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齐读太多;第二个是可以把图片先出示,调动学生的情感,再去朗读,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张瑞瑛:

李敏老师的课能紧紧围绕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展开教学。如讲到“水洼”,联系生活实际;老师重点教学了“明朗”的理解方法:(1)找近义词;(2)拆字组词;(3)联系生活;(4)联系上下文。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前几种方法前面课上已经学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就会运用,第四种方法是老师教授的重点,李老师能够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去寻找,找到相关的词句帮助理解“明朗”,相信经过这样细致的指导,大多数学生是能掌握这个方法的。

建议:1.在比较句子时讲到了修辞手法,此时老师的语言太啰嗦,预设时一定要有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2.讲到“紧紧贴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下文的一个词语“熨帖”,为下文理解“熨帖”这个词时联系上下文做好铺垫。3.本堂课中图片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有走过场的感觉。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语文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2019下大场中心小学高年级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5

9

10.28

地点

教室

召集人

程刚

记录人

张瑞瑛

20

缺席人

 

/

基于课标的教学实践研讨(李敏)、评课(基地校见习教师一起参与)

 

 

 

 

 

 

 

 

 

一、课堂教学实践听课

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李敏执教

二、说课

(一)说教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说学习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读“印、凌、增、棕、靴”五个生字,会写“案、排、列”等16个生字,会写“排列、规则”等17个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明朗、熨贴、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4.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尝试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说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四)说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

2.尝试观察生活,并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五)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并且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等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内容浅显的文章。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富有童真童趣,善于想象。但是受年龄的制约,他们还会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把握词语意思的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须进一步总结才可达到熟练运用;在思维方面,抽象分析概括能力需要提高。

(六)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七)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八)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识水泥道之变化

出示水泥道图片,感受水泥道的特点。从直观的图片对比入手,对孩子们视觉产生冲击,感受梧桐树叶给水泥道带来的变化,也提高了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2.初读课文,感知水泥道之特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到“金色巴掌”具体指什么的相关语句,即“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适时读好“熨帖”,随文识字,并通过图片初步理解“熨帖”的意思,便于孩子有效记忆。通过再读句子,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把梧桐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的可爱和有趣呀,初步感受水泥道在金色巴掌点缀下的美。

3.研读课文

    继续深入学习课文,默读课文一—五自然段,通过边读边思,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引出“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相关内容,理清了作者观察的顺序,再读读这些短语,发现短语结构相同,都是怎样的什么。“怎样的”写出了这个事物的特点?读的时候可以重一些,强调一些,指导朗读,在阅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自然之美;从而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接着深一步继续研读文本,理解“明朗”,理解词语是统编版教材中年级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这也是比较难掌握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呢?课前我认真观看了“空中课堂”,发现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训练重点,有扶有放,循序渐进,用了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最终达成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目标。于是,我根据自己班级学情,将空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班级情况结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这个词语,更进一步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同时真正将理解词语的金钥匙交到学生手中,为下文的理解词语奠定基础,让孩子们习得一种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四、品读课文,感悟水泥道之美景 

本环节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通过“教—扶—放”的方式,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地品读,充分地表达,从而感受梧桐树叶的美,感受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在感受梧桐树叶美的基础上,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特点,才能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写出来。

三、组内教师评课

程刚: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我觉得她紧扣了本课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关注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这堂课上,她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展示了相关图片,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教学中,她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感知效果,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感悟其中语言文字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个单元的教学要素。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李敏老师聚焦“明朗”一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它的意思。当学生交流时提到“明朗”就是“晴朗”时,老师点拨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当学生交流时提到类似“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是很蓝很亮的,就像洗过一样”的理解时,老师点拨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老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又理解了“水洼”的意思。而“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则说明天空很蓝,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她指导学生当用一种方法理解不了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其它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把难懂的词语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将理解词语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为一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功能。

张宇静: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李老师借助PPT课件让学生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抓住短语:“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金黄金黄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感受秋天景色的优美。在指导朗读短语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例如“亮晶晶的水洼”一词就给学生提供画面,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美丽秋天的景色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明朗的天空”一词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课文和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大胆把它说出来。长此以往,积少成多,那么当孩子们习作时就会言之有物。

写字教学也是本课的亮点,李老师把书写的生字进行了归类,选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这一类中“左右同高”的字指导书写。重点抓住“铺”这个字的横笔画多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书写时注意横的长短,以及横笔画的间距要相等这一特点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好这个字。

建议:1.书写指导时把关键笔画用彩色粉笔书写。

      2.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媒体画面,这样在学生理解、体会关键词句时可以降低难度。

陈瑾:

今天,我聆听了李敏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觉得她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知道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美。

在教学中,李老师始终围绕着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老师先出示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老师再请同学观看梧桐树的图片,然后出示介绍法国梧桐树的内容,接着指名同学读读句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熨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对比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梧桐落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学生通过比较: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理解关键词语、观看图片、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配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梧桐叶的色彩与光泽”的美,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通过教学,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能够受到美的熏陶。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今天课堂上,李老师的板书的设计还需要改进。

黄燕: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了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1.整堂课李老师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上。本节课是这个单元训练点的第一篇课文,又是第一课时,李老师着重在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上,有借助近义词理解、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让学生既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能更好地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一定会加以运用,这是真正的语言文字的学习。

2.李老师班级学生的语文朗读也是不错的,学生个别读、齐读语音语调都很到位,可以看出平时的朗读指导很到位。但是这节课的朗读量还可以再增加一些。

3.不足:本课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准备好的媒体的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总是在老师小结的时候才出现,没有在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起到协助理解的作用,这就有点可惜了。

石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秋生的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突出事物特点,形神兼备,巧妙灵动。其次,在选材和写作视角上更是独具匠心,抓住秋雨过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这一典型景观,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选材独特,堪称美文佳作。教学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结合插图等各种方法理解词句,把课文读懂,这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李老师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代莉娜:

听完李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感觉李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她指令清楚,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也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她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

这节课,李老师牢牢抓住本单元学习重点,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贯穿始终。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拆字组词等,复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建议:“熨帖”一词除了读准,还可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选择进行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应以读代讲,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读、品品、说说中学习文本表达,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邹俊红: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三年级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明朗”一词,学生用拆字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的非常细致,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学生很快结合了平时学到的方法进行理解,教师再加以点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朗读、齐读、配乐朗读贯穿了整个课堂,但在读的形式上不够多样。

王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李老师紧扣单元主题,在授课过程中重点理解了“水洼”、“明朗”这两个词语,且方法多样。比如,学生会利用拆字组词法、近义词替换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李老师指导学生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学生能够说得出。

《铺满景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十分优美。李老师班级学生的朗读十分动听,声音清脆响亮,富有感情。但是对于李老师的朗读训练,提出两点建议,一个是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齐读太多;第二个是可以把图片先出示,调动学生的情感,再去朗读,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张瑞瑛:

李敏老师的课能紧紧围绕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展开教学。如讲到“水洼”,联系生活实际;老师重点教学了“明朗”的理解方法:(1)找近义词;(2)拆字组词;(3)联系生活;(4)联系上下文。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前几种方法前面课上已经学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就会运用,第四种方法是老师教授的重点,李老师能够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去寻找,找到相关的词句帮助理解“明朗”,相信经过这样细致的指导,大多数学生是能掌握这个方法的。

建议:1.在比较句子时讲到了修辞手法,此时老师的语言太啰嗦,预设时一定要有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2.讲到“紧紧贴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下文的一个词语“熨帖”,为下文理解“熨帖”这个词时联系上下文做好铺垫。3.本堂课中图片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有走过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