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宝山区牡丹江路301号
电话:021-56164386
邮编:200940
邮箱:bscrzz@163.com 网址:www.school.bsedu.org.cn/bscrzz
公众号:bscrzzwx(宝山成中)
学校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生活需要信仰指引,信仰需要生活托举

时间:

2016-

10-10

来源:宝山成人中专

信仰与生活.webp.jpg

“ 如果生命是一座监狱,狭窄而又苦痛,我要越狱而出。


一、信仰是人超越生命限度的本能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信仰?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200多年前,有一个人叫乔治·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中国,觐见乾隆皇帝。他从天津港进,从广州港出,游历东部中国,写了大量游记,向当年的西方介绍中国。在游记里,他写下这样一句话:“我发现,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句话,在200多年后中国的公共舆论场非常流行,为中国人早就怀疑自己多年的一个判断下了一个注脚,那就是——中国人没有信仰。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没有来生的希望,就不会有今生的敬畏,所以什么都敢干。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中国人究竟有没有信仰?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前提问题——什么是信仰?如果连什么是信仰都还不知道,就谈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未免言之过早。

每个人出生不久,都会遭遇一个巨大困惑,甚至可说是恐惧,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必将死亡。每天早上醒来,我们感到清风拂面来,闻到花儿有芳香,看到孩子在欢笑,爱情如此甜蜜。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将随着我们的死亡滑入一片无边的渊暗。要命的是,你死了,地球依旧在转,只是跟你没了关系。

生命何其之有限,而世界又何其之无限!于是,就在这有限与无限之间,人类撞到了一堵墙,一堵生死之墙。这个巨大的困惑与恐惧,伴随生命而来,与生命如影随形,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根本矛盾。

我相信,面对这个矛盾,人一定会抗争。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人大概有两种基本的抗争方法:

第一种抗争方法就是“珍惜生命”——既然生命是有限的,那我就努力珍惜爱护它,不让这一生白过。我相信这是人面对生命有限和世界无限之间矛盾的第一次抗争,也是人的第一本能。

不过,这种本能并不高级。为什么?因为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所有生命都有珍惜生命的本能,这绝不是人独有的。所以,我相信,作为一种能力强大、野心勃勃的动物,人还有第二种抗争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超越生命”——既然生命是有限的,那我就要努力超越生命的限度,达到无限。如果生命是一座监狱,狭窄而又苦痛,那么我就要越狱而出。

这就是人面对生命有限和世界无限之间矛盾的第二次抗争,我把它称为人的第二本能,即超越生命的本能。这种本能,叫“信仰”。信仰,是人超越生命限度的本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要是没有了信仰,那么无论他怎么折腾,都折腾不出“珍惜生命”的范畴。不就是吃得好一点么?住得好一点么?车开得好一点么?几十年过后,一切了了。信仰是人区别于普通动物的根本标志。
“ 中国人的‘家’与‘国’,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织成了一张生命之网。
二、中国人超越生命限度的方法——家国情怀。
第二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信仰?

当然,宗教就是一种信仰,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你今生好好做人。

因此,第一句话是,有一部分中国人的确是笃信宗教的虔诚宗教徒;第二句话是,除了这部分人之外的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你要说一点点都没有,也不对,但是按照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讲,确实如此。

那么,这大部分中国人岂不是没有信仰了?错!没有宗教信仰,等于没有信仰吗?大部分中国人,究竟有没有一种非宗教的超越生命限度的方法?我的答案是:有!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家国情怀”

先来说说“家”吧。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我就借中国的母亲说几句吧。一位中国的母亲,逢年过节可能会到庙里去烧香。基本上,她都在说,保佑她的孩子身体健康,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你会发现,她绕来绕去,绕不出自己的家,绕不出自己的孩子。对于中国的母亲来说,宗教不是她的信仰,宗教是为她的信仰服务的,她的孩子就是她的信仰。中国的母亲,并没有将自己的来生寄托在飘渺的天国,而是寄托在繁衍不断的血缘传递上。她的孩子就是她的来生,就是她对生命限度的超越。

所谓信仰,就是在你的生命中,找到比你的生命更加高贵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去成全和捍卫它。我相信,如果有必要,中国的母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和捍卫自己的孩子。

我刚从汶川回到上海。每年5·12的时候,我都会去汶川。为什么常去?因为我们曾为这个地方哭泣。为了曾经的哭泣,我们选择永远记住。在那场大地震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母亲。你们还记得么,在天崩地裂的一刹那,一位母亲用身体护住孩子。她自己被压死了,被压得变形、扭曲了,也许脊梁骨都被压断了,但是在她的身体下面,孩子居然有一个小小的空间,活了下来。在孩子身上,救援队员找到了一部手机,手机的屏幕上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我相信,当死神骤然来临的那一刻,这些母亲没有任何犹豫,她们用血肉之躯挡住死神,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当死神将她们的生命夺走的最后一刻,我相信她们也是万分不舍的。但只要看着孩子鲜花般的面容,确认孩子还活着的话,我相信她们也一定是含笑而去的。因为只要孩子的生命在,她来生的希望就不会全然断绝。死神可以打垮她肉体的脊梁,但是永远打不垮她精神的脊梁。

中国人,为了家,为了孩子,的确可以做到牺牲生命、超越生命,因为孩子就是我们来生的念想。为了孩子,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党员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一生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难道你忍心在你离开之后,你的孩子被人家戳着脊梁骨说“你的母亲、你的父亲,是个流氓,是个贪官”吗?

说过了“家”,再来说说“国”

在5·12地震中,我们看到的,难道仅仅是母亲和父亲么?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解放军武警战士、消防队员、医疗队员,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志愿者。他们一起来到一个叫汶川、北川、绵竹的地方,是来拯救自己的家吗?不,他们的家在远方,很安全;拯救自己的孩子吗?不,他们的孩子也很安全。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到这里,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那是因为拯救者与被拯救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

是啊,中国人。自从这个国家诞生之后,她早就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和人格。从此以后,中国人心中有了一个沉甸甸的字,与家齐名,并称千年,它的名字叫做“国”。这种力量很遥远很遥远了,遥远到屈原跳江的时候我们就曾感受过;这种力量又很近很近,近到我们每个人的心弦都一定曾被这种力量深深地拨动。

1937年,当日本人端着刺刀冲进来的时候,多少人迎着刺刀冲锋啊!为了心中的“国”,那些慷慨赴死的人都疯了么?他们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么?他们都知道。为什么在那一刻,他们宁可选择死亡呢?那时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中一定还有比他们的生命更加隽远、更加高贵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和捍卫。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先烈的牺牲,焉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无论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困难,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已经生活在幸福之中。

家是生命的接力,突破生命纵向的限度;国是生命的互助,突破生命横向的限度。这个国家越大,这种互助的力量就越大;这个国家越团结,这种互助的力量就越可靠。我常说,5·12大地震的救援和重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一次互助运动。一次维苏威火山爆发,就将庞贝古城踢出历史舞台,从此销声匿迹;直到近2000年之后,才从火山灰下发现了遗址。一场8级地震,如果发生在一个弹丸小国,至少会让它几十年内站不起来;但是在中国,由于有一个强大的、团结的国家,3年之内就完成重建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家”与“国”,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织成了一张生命之网。中国人,只要置身于这张生命之网,就能够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不可能被打败。

“ 一个好社会不是骤然而至的,而是一点一滴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留给孩子真正的第一财产是一个好社会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信仰?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开,而最大的念想就是我们的孩子,那我们把什么留给我们的孩子才算是不负我心呢?是钱么?是权么?都不是,给孩子最好的财产是一个好社会和一个好人格。

先说好社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倾覆的时候,所谓的精英瞬间就会变成可怜的弱者。因此,所有的精英都应该明白,你的强大是社会赋予和保护的,没有一个好社会的赋予和保护,你终将一无所有。因此,社会才是你的第一财产。一个社会的精英理应拥有比其他人更加强烈的建设好社会、保护好社会的意愿。可是,有一些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社会的冷暖,甚至会去折腾这个社会。历史经验一次一次告诉我们,折腾到最后,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崩溃的。而一旦崩溃,我们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当然更不放心将我们的孩子留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也许有人会说,他已经办好加拿大移民了。可是你也不想想,如果中国社会真的崩溃了,你懂得去加拿大,别人就不懂得吗?猜猜加拿大能容纳多少华人?猜猜他们会怎么对待你?会因为你先到几年就区别对待吗?

再来说好人格。一个拥有好人格的人,他的世界是可大可小的。机缘好的时候,世界就大一点;机缘一般的时候,世界就小一点。然而无论是大还是小,他的世界都是完整而美好的,因为他的人格是完整而美好的。如果人格残缺,那么无论他的世界是小还是大,他的世界都是残缺的。他永远都看不懂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官做到多大才算是够呢?做到副处,还有正处;做到副厅,还有正厅;做到副部,还有正部呢。这样的价值观是完全颠倒的。世界不在于大还是小,而在于完整而美好。要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就要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格。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社会,又有一个好人格,主观和客观良性互动,我们的孩子不会不幸福。

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算是好社会呢?


一个好社会,理应是有“公”有“私”,“公”与“私”辩证统一。


有一次,我带着我的一些朋友、同事去汶川。到了汶川第一小学,有个同事惊讶地叫起来,说这个建筑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在哪里见过呀?我说你知道么,这个小学的楼房就是咱们办公室对面的那个房地产公司援建的。改革开放30年,造就了多少这样的房地产公司,造就了多少这样的富人。然而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无数这样的公司都忘我地投入了到这场援救之中。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力量;那一刻,我们更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那是一次站在“私”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的社会主义的重新集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中国两个“三十年”的相互肯定。

这是用抽象的话来谈什么叫共产主义生活。如果用具体的话再说一遍,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请大家注意,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不是让你不要“亲其亲”,不要“子其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不独”,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好社会,理应是“公”与“私”的辩证统一。

在《礼记》的这段话里,我们捕捉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天下”,一个叫“大同”,合起来叫“天下大同”。

从“公”与“私”的辩证统一角度来看,《礼记》的这句话与《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有什么区别?因此能不能这样说,原来最朴素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它是中国古代先贤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思想旗帜上写下的终极理想。所以我常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真命题,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国大同理想的现代化。


这是用具体的话来谈什么叫做共产主义生活。如果用大白话再说一遍,那就是“讲课不要钱,吃饭不花钱,钱包找不着,累并快乐着”。我每次在灾区、藏区或南疆巡讲的时候,都与对方“约法三章”——住招待所,吃农家饭,不要讲课费。答应,我就来,不答应,我就不来。因为我十分真诚地对待他们,所以他们也十分真诚地对待我。衣食住行,每个细节他们都为我照顾得服服帖帖的,我只要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一件事:讲好课。在那几天时间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所过的,的确就是一种短期的共产主义生活。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自己一生中最美丽的记忆,无不是这样的人生旅程:救灾的、巡讲的、助学的。这样的生活真的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因为我们将自己周边的这个小世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那里,我们不用勾心斗角,无需尔虞我诈,彼此关爱,相互着想。“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最美好的么?我知道,这样的社会我是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可以短期地过这样的生活呀!先是短期地过,慢慢地就可以过成中期的,也许以后就可以过成长期的。先短期,再长期,先局部,再整体。一个好社会不是骤然而至的,一定是一点一滴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我们每一代人都往前推进一步,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更好的社会;然后让孩子再往前推进一步,永无休止,永不停息。


这是人类社会正当开阔的路,我们的先辈早就这样做了。
“ 没有信仰的指引,我们无法建设美好的生活;没有生活的托举,我们无法保持崇高的信仰。
四、信仰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第四个问题,信仰与生活是什么关系?

有人说,有信仰就行了,要生活干什么呢?没有生活的信仰不是应该更加高大上、更值得我们赞誉么?不对,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了生活,只有信仰,同样是可怕的。没有了生活的体验,人对生命的理解就是粗浅的、抽象的;而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一定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黑暗时代是如此,今天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也是如此。

还有些人则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要跟我提什么高大上的信仰。该吃吃,该喝喝,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所以,活着就是一切。这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叫物欲横流。

我们的理念是,我们需要有信仰的生活,我们也需要有生活的信仰。没有信仰的指引,我们无法建设美好的生活;没有生活的托举,我们无法保持崇高的信仰。信仰和生活理应是辩证统一的。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看待那些有坚定信仰的人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请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老师到我们学院作报告。郭明义老师报告结束后,很多人都流眼泪了。不过我知道,3个小时之后,一切照旧。有电视台记者采访我:“刘老师,我们经常跟踪采访,遇到一个困惑。很多人说,郭明义好是好,学不了啊!你看这些模范都这么高大上,我哪里学得了?学不了,不敢学,最后等于白树这个模范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说,你说对了,千万不要以为所有人都可以变得和郭明义一样高大上。人性是一个完整的光谱。有的人靠近这一端,有的人靠近那一端,每个人都在这个光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点。可能一起往前走,也可能一起往后退,但是不要指望所有人都站在同一端,否则这条小船说翻就翻。所以说,好是好,学不了。

但是,我下面还有一句话呢:学不了,还得学

为什么?因为人不一定需要天天在天上,但是人需要天天在向上。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向上攀登,不一定为了攀到峰顶;向上攀登,是为了获得一种向上提升自己的能量,阻止自己向下堕落。学习郭明义,不是为了都学得像郭明义一样高大上,而是为了从这样的模范身上获得一种信心,一种能量,不断提升自己。《易经》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取法其下呢?那就直接堕落了。


给大家讲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21年前,我在法院工作。第一天上班,一位同事带我出去送达一份法律文书。中午吃了个饭,下午2点钟,这个同事在一家舞厅门口就不走了。我说干嘛呢?他说打电话叫几个朋友一起过来玩。我说这是舞厅,咱们回去吧。他说,没关系,以后你就习惯了。我说,我不习惯,要不这样,你把包给我,我先回去。他看了我很久,我也看了他很久。最后他看出我是一定不会留下来了,很生气,把包往我手里一塞,说,去去去,你回去吧。我拿着包,坐着公交车回法院去了。我那天走了,所以今天能够坐在这里给大家上课;他那天留了,你们知道今天他在哪里么?在监狱里。

其实他不算是一个坏人,但是对自己少了点要求。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让你走在悬崖边上,你敢贴着悬崖边走么?你一定往里面靠一靠,给自己尽可能多地留出安全的距离。那么,地理上的悬崖你不敢靠近,法律上的悬崖你倒敢逗留呀?你觉得你技术很高明么?所以我说,我们向上攀登,不是说一定要做成像模范那样的人,但是人的确需要一种向上提升的能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至少阻止自己向下堕落。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些模范的最重要的价值。

所以,你在他们面前,你看到的不是他,你看到的是你自己。就像你对一面镜子,你看到的是镜子么?不,你看到的是你自己。你看到镜子里面的人很丑陋,不是他丑陋,是你丑陋;你看到镜子里面的人很漂亮,不是他漂亮,是你漂亮。学习模范,学习他们两点学不好,学他们一点行不行?一点都学不好,点一下赞好不好?不费你力气的吧?点一下赞,也比骂他一声要好啊!

一个好社会的标准,就掌握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手里

(本文据刘哲昕教授的现场演讲整理,独家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