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鸿文德育模式的“作用场”
鸿文德育模式的“作用场”
来源: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
时间:2020 12/02

 

前言: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沪台合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于1993年。建校以来,鸿文在现有德育框架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境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构建训导结合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又符合当代实际管理体制,创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品牌。

在鸿文德育的系统中,其教育的环节可以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亦即构成“六维原点”:制度规范、训导相辅、自我教育、管理组织、校园文化环境和课程推动。这六个方面在一个教育环境不仅分别发挥各自的德育作用,而且还在其中发生相互作用,所以,可以把鸿文职业高中的德育环境看作是一个作用场。

鸿文德育模式作用场图:

 

1606891487499170.jpg

 

一、构成“作用场”的六个原点

1、制度规范。制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和规范不仅直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也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建国后经历的历次教育运动,都十分重视将制度作为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纲要等文本就是以制度推进德育教育的范例。鸿文德育体系中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规范着学生的一切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与我国传统德育“德主刑辅”,“赏罚必须以教化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

2、训导相辅。实质上是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为德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外在社会环境。从哲学意义上讲,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能动性,都应是主体。作为道德的载体,师生又表现为道德主体。道德主体主要是个体以认识、肯定、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已任的。而且作为道德主体,师生又表现为德育主体。德育主体不仅要尽相应的道德义务,更要求个体和群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向较高层次迈进。在德育过程中,树立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双主体合作关系的理念,使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向互补,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合力。经由这一过程,学生主体性逐渐成长,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主体达到各个具体的德育目标,从而发展和完善个体道德人格,成为适应市场经济推动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

3、自我教育。在道德教育问题上,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提倡教化,也注重环境的陶冶、感染,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促进自我道德的完善。学生是活生生的独具个性的,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能力再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靠自己单枪匹马,想把独具个性的学生管理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自我管理模式。任何教育和管理成败,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否注重了发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鸿文职业学校的自我管理模式实际上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制度明细,落实明细”。例如鸿文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日有全校师生必须参加的升降旗仪式。在这个仪式上,氛围和场面都是庄严肃穆的,学校常规中规定:升旗仪式时不得说话、晃动而必须对国旗行注目礼而保持肃穆立正。在这个活动中,有学校班导师老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也有学校训导处安排辅导学长参与的检查管理,在检查过程中,皆是主要以学生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每日的参与和升旗仪式环境氛围的熏陶,已经逐渐地促使学生得到自我道德的完善,学生不管走在何处,只要听到国歌声都会肃立站之。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本学期学生外出学农,在一次学农归来途中,我们的学生们听到了国歌声就马上立正。事后我们了解到并非是升旗仪式,而是学农基地的老师们在调试喇叭而播放的国歌乐曲。该类事件虽然是小事,但却从小事中体现了学校构建学校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实效性。

学生德育上的发展,全靠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解决的机会。所以,鸿文德育模式着力创造一个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环境,使学生在遇到了一个问题后,自己能够想法解决他,从而长进一层道德判断的经验。问题自我决断得越多,则经验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可经验也被别人拿去了。所以在教育者全面代管的形式下,只能产生缺乏经验的学生。若想经验丰富,作为学校而言,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经验的空间,让学生具有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即以辅导学长的培养而言,学校训导处的辅导老师就经常地教导辅导学长,要求他们“作为一个干部,必须要站在比普通同学更高的立场和境界去看待和处理事情。”从学校给予的责任和荣誉来看,辅导学长自身也确实获得了思想境界上的升华。

4、管理组织。鸿文德育的管理组织分成两个部分,学校管理组织和学生自治组织。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学校管理组织主要行使制度,保持基本的学校教学生活秩序,学生自治组织管理学生的各项活动。在管理形式上,前者主要以制度赏罚的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这与其他学校的管理方式基本相似。后者由于是学生自我管理,就体现了学生自主的特色,更具有创新力和可塑性。从组织制度的行使上,前者比较重视制度的稳定性、严肃性,后者则注重制度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参与性、理解性。可以说,学校管理组织建立主干制度框架,而学生组织则起到辅助作用。

5、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道德实践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学生在这里将道德知识进行检验,对道德标准进行审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检讨。这些活动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为学生奠定了行为道德的基础,对学生一生的道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是,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规定班级每周一次班会,每月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主题板报布置,学校领导根据需要还适当举行全校性的主题周会。另外学校还不定期地经常开展各类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己各种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使他们能很好的相容、互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力量。自主的活动,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活动本身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可以极大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标。例如学校组织的“文娱汇演”“八荣八耻主题办班会”、“广播操比赛”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多渠道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既要体现文化特征,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以保证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一,弘扬主旋律。强化德育课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张旗鼓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要注重结合典型案例,培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抱负和脚踏实地的人生价值。办好校刊和团刊,弘扬学校发展的主流态势,报道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好人好事,交流学校发展中的案例研究,介绍学生学习、实习实训和成长事迹等。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辟学校年度和专项荣誉榜,对各类优秀人物事迹和事件宣传通报;开辟信息栏,构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将学校网站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点、线、面、块“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功能,提升层次,完善体系。

其二,加强活动的针对性。扑捉师生个性和乐趣,在思想、教学、生活和爱好等方面,培育师生兴奋点。结合开展学习和活动项目,给教师和学生创设活动环境,激扬内在驱动力,培养活动的积极性。坚持价值观念、信念、情感、意志的塑造,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统一,日常规范各相关要素的统一;坚持以秉承优秀传统、与时俱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为基本原则。

二是,开展专题讨论活动。例如开展人生价值的讨论。教师和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应各有侧重。学校层面,应注重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结合时事教育,坚定不移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正面了解熟知目前所处的世情、党情和国情。教师层面,应正确处理个人专业方向发展同学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处理个人发展同为学生服务奉献的关系,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学生层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理想抱负,锤炼自己的品格修养,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开展人生价值讨论中,可以邀请高职部学生担任中专部学生的辅导员。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开办企业(行业)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就业观、人生观的理解。又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竞赛、名人演说、师生论坛等。

三是,开展文体艺术活动。例如每年组织一次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组织一次学校运动会。重在参与,强身健体,努力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开展学校文学艺术活动。弘扬健康、高尚的情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体现文化、艺术、技能和职业等要素特征,既要注重营造气氛,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提高与人交流、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积极开展其他健康文明活动。

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比赛活动。根据行业企业生产岗位特点、学校专业设置和学校的培养规格,开展科普活动、技能比赛、岗位模拟实训等职业技能比赛活动。开展科普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等

6、课程推动

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文化课和专业课中。学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德育内容渗透到文化课和专业课中。

课程推动图:

1606891571726340.jpg

二、“作用场”的相互关系和理想合力

鸿文德育模式是通过大量的德育活动和实践来实现其德育目标的。这些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向学生提供各种德育教育的材料,在学生主体意识中发生影响,产生共鸣乃至共识。这可以称之为德育教育的合力效应。这些具体效应是怎么形成的,有必要作一些分析:

1、说教与实践的统一,是德育教育不容省略的重要阶段。制度、训导、管理、课程等都是使用说教的形式。它们用条款、标准、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思想,纠正学生的道德动机。但是这些道德内容是从外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验证,这些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意识的自觉,所以也不是真正的理性认识。而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由于是学生亲身参加了实践活动,这些原来还处于抽象化、文本化的德育材料就逐步在实践中得当检验、印证。

2、在实践中把握利益关系,是提高学生道德观的必要环节。有人认为,科学概念所把握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所求为世界之真;美学概念所把握的是主题愉悦与痛苦的情感体验,所求为世界之美;而利益关系的性质则是道德观念所要把握的本质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面对的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在关注道德概念时,必然要关注利益的取舍,必然要面对各种利益关系或将被掩盖的利益关系明晰化,使利益界限清晰化。而正是这种利益的具体取舍,使学生亲自面临道德的判断,逐步实现道德发展的成熟。

3、在实践中检验、扩展道德评价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根据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性需要,对事物形成两种态度:或赞同,或反对,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在面临具体的实践场景和目标时,才会对道德对象的善恶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有些人认为,道德的善恶评价在课堂上,在德育课程中都已经告诉学生了,教育的过程已经完成了。但是,事实上,学生在德育课上只是“学”到了道德的知识,而不是提升或改变了道德的观念。从鸿文的德育实践来看,与许多其他学校一样,也出现过学生德育课程高分和品德水平低下的反差,这一距离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缺少实践这一环节的结果。由于学生的活动主要局限在学校,所以,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4、道德概念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利益取舍,它还包括其他层面的内容,这些目标更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达到的。例如道德观念往往将处理伦理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道德观念还与人格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道德观念在面临利益取舍时有时会面临复杂的关系处理。甚至道德观念本身还有一个大小、高低、轻重缓急的层次,例如“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大公”和“小公”的关系等,这些都只有在丰富的实践中,经过权衡的实践,才能得到正确的把握。

正如鸿文教师笔记所写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成,比如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众所周知,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个人再优秀、再杰出,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凡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善于沟通、交流、协作、配合、讨论,凡事优先从整体利益考虑,并能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同,最终取得成功。而时下的独生子女们最需要培养的也是最缺少的素质就是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企业需要,我校在每学期都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爱国歌曲比赛、广播体操比赛、文艺汇演、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并珍惜集体的荣誉,以集体为荣。”

鸿文德育模式是一种创新,这一模式不仅对一个学校的教育模式改革,办学模式的发展有意义,而且对整个学校和社会的德育教育发展也有意义,对学校的其他领域,它有着很大的参照意义和借鉴意义。同时这一模式也为学校本身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带来了直接的成果。